摘要:據北京96家用人單位的統計顯示,畢業生畢業后3年內跳槽率達到70%。
在對大學生頻繁換工作的主要原因進行調查時我們發現:“發展空間小”占30%,“待遇低”占21%,“學不到東西”占16%,“領導管理不善” 占14%,“不能學以致用”占10%,其它占9%。
在對不同學歷、職業和年齡的群體進行“喜歡自己工作的程度”的市場調查中數據顯示其比例也存在明顯差異:隨著學歷的增高,“很喜歡”現有工作的青年比例越來越少,從初中文化程度群體的34.9%逐漸下降到本科群體的19.4%。
對于此,有人認為這是當代大學生誠信的缺失,對所在單位工作不負責任的表現;而大學生則辯解,工作環境和預期相距甚遠、個人能力得不到發揮、待遇低是迫使他們頻換工作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跳槽事件在我們周圍也是屢見不鮮。究其離職原因時也聽到了很多大學生關于上述離職原因的闡述。以筆者從事人力資源多年及和無數應屆畢業生打交道的經驗來看,我發現目前多數大學生的心態普遍不對,他們對自已的職場定位還不清晰,沒有開始從“學生”到“職員”的轉變,或者從心理上拒絕這種轉變。
不少剛剛畢業的年輕人,大都懷有滿腔的夢想和激情,夢想著成為一匹被人賞識、馳騁沙場的千里馬,奢望馬上就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然而卻沒有參透明白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所以在入職后就會發現工作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和他們理想中的環境大相徑庭,所以我們就看到很多應屆生總在不停的變換工作,并且始終抱有“下一個工作肯定會比這個好”的想法,終日尋覓卻不得結果,只能像一個“跳蚤”一樣,終日“跳躍”在各個企業之間,還樂此不疲……
有感而發,每每在給企業做新員工入職培訓時,我總喜歡拿本文章開頭的案例做為引子,以此警醒那些準備“蠢蠢欲動”、“施展抱負”的有志青年。我告訴他們:“一個人畢業后5年的積累最能決定自已命運。所以畢業后這5年,是改變自己命運的黃金時期,一個人畢業后5年培養起來的行為習慣,將決定他一生的高度。”
“畢業后這5年里的迷茫,會造成10年后的恐慌,20年后的掙扎,甚至一輩子的平庸。如果不能在畢業這5年盡快沖出困惑、走出迷霧,我們實在是無顏面對10年后、20年后的自己。畢業這5年里,我們既有很多的不確定,也有很多的可能性。”
“我們能否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這就是定位。你給自己定位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定位能決定人生,定位能改變命運。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只要一雙翅膀;灰姑娘變成美公主,只要一雙水晶鞋。” “所以畢業前幾年越早找到方向,越早走出困惑,就越容易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就、創造精彩。無頭蒼蠅找不到方向,才會四處碰壁;一個人找不到出路,才會迷茫、恐懼。”
當有人問到我如何才能把握好自已的第一個5年,我一般會告訴他們“想要迅速找到自已定位的惟一秘訣就是沉淀。我們看到很多大學生自認為才高八斗,無人能及,尤其是對那些學歷低但跟隨老板多年的上司更是不屑一顧。總認為這種低人一等的生活不是自已想要的。然而,低就一層不等于低人一等,今日的俯低是為了明天的高就。所謂生命的價值,就是我們的存在對別人有價值。人有被人利用的價值是一件好事,無人問津才是真正的悲哀!
然而,很多好工作是無法等來的,你必須選擇一份工作作為歷練。職業旅程中的第一份工作,無疑是踏入社會這所大學的起點。也許你找了一份差強人意的工作,那么從這里出發,好好地沉淀自己,從這份工作中汲取到有價值的營養,厚積薄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出發,就有希望到達終點。
迷茫與困惑誰都會經歷,恐懼與逃避誰都曾經有過,但不要把迷茫與困惑當作可以自我放棄、甘于平庸的借口,更不要成為自怨自艾、祭奠失意的苦酒。生命需要自己去承擔,命運更需要自己去把握。
我們想要卓爾不群,就要有鶴立雞群的資本。忍受不了打擊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視和平淡,就很難達到輝煌。年輕人要想讓自己得到重用,取得成功,就必須把自己從一粒沙子變成一顆價值連城的珍珠。
人總是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少,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多;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淺,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深。一個人在年輕時經歷磨難,如能正確視之,沖出黑暗,那就是一個值得敬慕的人。最要緊的是先練好內功,畢業后這5年就是練內功的最佳時期,練好內功,才有可能在未來攀得更高。大學生只有克服浮燥的性情和投機取巧的速成心理,給自已的人生做一個清晰的規劃,列出自已未來的人生藍圖,并把他分解到你的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的行動計劃中來,這樣才會加快你進入人生佳境的腳步。
一般來說,人的一生一般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萌芽期(0-20歲),這個階段是人的價值觀、世界觀意識初步形成的階段;第二階段是探索期(20-30歲),探索期按人的意識行為的轉變有這樣一個順序行為:試探-嘗試-轉變-初步承諾。第三階段是成長期(30-40歲),也是人在職場中的各種意識的穩定期和建立期,第四階段是成熟期(40-50),是人在職場價值最大化的階段;第五階段是秋暮期(50-60歲),落葉知秋的年齡,屬于職業生涯退出階段。
從職業生涯的五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一個人尚在職場萌芽期時就參加工作的話,對個人的成長是不利的。這種人在社會中需要用比較久的時間去尋找自已的“位置”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但是正因為來自于外界的種種“壓力”所以才造就了當今的“富一代”。從多數人的正常人生軌跡來說,一般來說在25歲右右確定下來自已感興趣且愿意長期從事的工作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只不過長期無效的積累會徒添你生活和工作的盲目而已。但是如果一個人30歲還在不停的變換工作,沒有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的話,就有點危險了。正如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一句至理名言:“沒有比漫無目的地徘徊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了。” 你不停的盲目選擇就注定你30歲以后的漂泊和居無定所,畢竟大器晚成的小數概率是不適合大多數人的。所以孟子提出的“三十而立”是非常符合中國人的特點的。這也是我在文章開頭提出的為什么畢業后5年是改變自己命運的黃金時期的原因。
一般來說,一個人從成長期過渡到平衡期后,也就是你工作的第十年,你一個月賺的錢會相當于你工作第一年頭的一整年的工資。正所謂三年一小變,五年一中變,十年一大變是也。
所以希望看到此篇博文的朋友,假如你身邊有正在進入職業生涯探索期的朋友或親人一定要把這個道理告訴他。因為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一位哲人說:“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每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努力,終會有成。”就業也好,擇業也罷,創業亦如此,只要奮發努力,都會成功。只是切記生命的承諾不能交給別人。
對個人來講,選擇什么樣的職業生涯就選擇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對企業來講,職業生涯管理更是一種人才管理手段,是一種激勵人才、留人才的手段。最后希望每位職場人士和管理者都可以管理好自已或他人的職業生涯。
作者:張凱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