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業成本的不斷提高,創業成功率的逐漸下降,用工與就業雙方都感覺穩定性越來越低;同時,信息技術的日臻成熟,5G新基礎設施建設的普及,各方面因素的發展都會導致創業門檻越來越低,創業團隊構成將會越來越靈活。春寶認為,在可以預見到的未來,虛擬團隊將是企業發展的發動機。
虛擬團隊最早產生于軍隊中,是為滿足組織快速協調各地區成員的迫切需要而產生的,二次大戰期間在法國出現了Jedburgh團隊,這個團隊由受過高等教育的研究人員組成,是早期虛擬團隊的雛形。當時的科學技術已允許具有虛擬團隊概念的遠程軍事團隊在全球范圍內、在不同單元之間完成規劃,相互協調,實現智力共享。由于戰爭的需要,該團隊由傳統型團隊逐漸向虛擬團隊轉變。二次大戰后,Jedburgh團隊成員開始步入商界,賦予傳統團隊以新的概念。
20世紀末,以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革命及Internet的崛起又將人類社會帶入網絡時代,它不僅改變了整個生產經營方式價值鏈,而且改變了商品交易模式、消費模式、生產模式、金融運作方式、政府管理模式,甚至改變整個了世界的運行方式:。
運用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的一種社會生產經營形態的變革,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社會財富的最大化,這就是電子商務的核心。它也改變著組織結構和組織行為,如組織結構的扁平化、網絡化和虛擬化。
計算機硬件、計算機技術和英特網對個體、教育、商業和社會有著重要的影響,個體和團隊從各自的背景出發,以某種方式接受、閱讀、評價信息并采取相應的行動。通訊技術快速發展和英特網的出現,為虛擬團隊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有關虛擬團隊的定義,不同研究人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虛擬團隊是一個人員群體,雖然他們分散于不同的時間、空間和組織邊界,但他們一起工作完成任務。在1998年,Tounsend等人這樣描述這種剛出現的組織結構形式:虛擬團隊由一些跨地區、跨組織的、通過通訊和信息技術的聯結、試圖完成組織共同任務的成員組成。
虛擬團隊可視為以下幾方面的結合體:(1)現代通訊技術;(2)有效的信任和協同教育;(3)雇傭最合適的人選進行合作的需要,而人員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也有人提出:超越50英尺之外進行運作、通過電子溝通進行協作達到他們共同目標的團隊,都可稱之為虛擬團隊。
綜合相關的研究,我們發現虛擬團隊存在四個方面的特征:1、團隊成員具有共同的目標;2、團隊成員地理位置的離散性;3、采用電子溝通方式;4、寬泛型的組織邊界。
虛擬團隊可分為以下七種類型:
1、網絡式虛擬團隊(network teams):團隊和組織邊界模糊,團隊成員具有較高流動性。
2、并行式虛擬團隊(parallel teams):團隊成員構成明確,團隊和組織邊界明確,在短期內構建的為改善某一過程或系統而設計方案的臨時性組織,任務完成時自動解散。
3、項目產品開發團隊(projector product-development teams):團隊界限明確,團隊成員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團隊任務具有長期性、非常規性的特點,團隊具有決策權。
4、工作團隊(work or production teams):團隊界限明確,成員確定,完成常規的、單一功能的任務,通過內部intranet進行溝通、共享信息。
5、服務團隊(service teams):由提供網絡維護、技術支持的跨地域的技術專家組成,根據不同地區的時差輪流工作。
6、管理團隊(management teams):由跨國公司的高層以管理人員組成,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協同工作以指導公司目標的實現。
7、行動團隊(action teams):對緊急情況,突發事件提供快速反應。
研究成果認為,虛擬團隊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以下九方面的工作:
1、認真選拔團隊成員,成員必須具有自我開拓意識,較強的溝通能力和較高的虛擬團隊技能。
2、保持項目任務為中心,使團隊成員能測定自己的工作進程,明白自己是否處于目標方向之中。
3、保持團隊的積極互動和行動取向。
4、公共協議的標準化。
5、建立清晰的團隊目標。
6、恭賀目標的達成。
7、建立共享空間——共享空間能超越工作范疇,實現團隊成員的互動。
8、識別成員需要克服的協作障礙。
9、明確危機發生時團隊成員應該做什么,應該與誰聯系和決策的等級層次。
新冠肺炎疫情僅僅是虛擬組織形態的預演,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并不要求固定辦公,甚至一個工位可以由不同的人共享,不管是競爭上崗,還是計時租賃,總之,沒有任何一個工位是專屬于特定的人的,而僅僅屬于某個特定職責的人,甚至根本就不設固定工位,而采取臨時性的交流機制,那種歷史性的交流機制,絕大部分是通過在線方式,只有在極為需要的時候,才會定期不定期進行主題性的議題討論。
春寶認為,在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人注冊成為個體工商戶,所有人與所有單位都僅僅是合作關系。只服務于單一單位的人員所占比例將會越來越稀少,相反越來越多的人依靠專業知識技能與業務能力,以兼職身份同時服務于多個企業與團隊,為不同的產品、服務、機構與平臺代言。人與人之間都是合作關系,作為組織者的單位與每個人之間都是松散的關系。養老待遇會隨著個人的忠誠度與價值而有所不同。
虛擬團隊的核心是去中心化的組織,具有隨處均可辦公,隨時均可交流之意。主要包括線上與線下兩個場景,線下的場景主要是計時辦公的軟件與硬件以及團隊和績效管理,比如各種品牌與形式的創客咖啡館,線上的場景主要是內容的產生UCG,直播錄播、視頻帶貨,推廣與積分,培訓發布,主題活動等等。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這兩個詞,最早興起于WEB1.0與WEB2.0的互聯網內容生產形式:中心化早年被用來形容專人生產內容的門戶網站,如新浪,搜狐,網易,人們稱之為WEB1.0模式,而去中心化指用戶生產內容,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新型內容生產模式,被稱之為WEB2.0模式,最為典型的就是新浪微博、推特以及區塊鏈。
去中心化的電商2.0時代意味著人人都將參與電商,猶如人人都發微博一樣。而每個組織都是去中心化的,定期進行任務分解與進度跟進。
未來的營銷組織的變局已然成為趨勢,營銷朝組織行銷傾斜,專業保障朝專業外包轉移。
內部人員的主要職責是外部資源與內部資源對接的接口,無須必須坐班,相當比重的人連固定的辦公位都不需要,辦公全憑網上管理。松散型的管理之下,更多的是績效考核機制。
春寶曾經在2014年,提出了計時辦公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拎包進入共享辦公空間,而且那種共享辦公空間,所提供的并不單純是基于物理概念的辦公工位,也不僅是孵化器所提供的分享財務、分享前臺、分享團建、分享法務、分享政府關系維護等服務,更重要的是可以隨時預約、隨時享用、隨時離開,做到輕輕地來瀟灑地離開,即使預定了之后都可以隨時取消或者轉讓,取消預約沒有損失,轉讓或許還會有收益。
這樣的共享辦公空間,計時可以精準到以小時甚至以分鐘,而費用采取“四舍五入”的方式,讓人多付出的時候心甘情愿,讓人占便宜的時候可以得到心理慰籍與心理平衡;特別是與傳統的孵化器的虛擬地址租賃業務結合,可以實現最大限度降低創業門檻的同時,也讓人可以實現最大限度的自由辦公,同時也可以實現跨單位的商務交流與協作,甚至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層,豐富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內容的效果。
共享辦公空間的使用者,按照所使用的時間段是否為高峰期,結合所用的時間長度,所使用的辦公位以及所消費的飲料與休閑食品,是否需要為自己進行形象宣傳而計算需要支付的費用。而虛擬團隊的主要收入,不僅來源于所服務的機構的服務費及績效考核費用,而且可以得到所使用的計時辦公場地的折扣,甚至可以結合所貢獻的收益,而成為計時辦公場地在某個層面的合伙人,享受相應的分紅。
在可預見到的未來的某個時候,不僅團隊是虛擬的,連單位都是虛擬的。提供管理作用的平臺也是虛擬的。假如每個辦公場地都有多臺服務器,同步記錄每個人的行為,就可以采用區塊鏈技術,以代幣模式進行場景化的應用。這不僅可以解決交通擁堵問題,而且可以解決時間上的不自由問題。
作者:賈春寶,所涉及的領域從公關到廣告、從商務活動到旅游會議、從營銷到傳媒、從教育培訓到顧問咨詢,從投融資理財到企業管理、從資本市場到產業鏈、從戰略規劃到企業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實踐。
【相關鏈接】
·組織管理的“5大色系” ·中國民營企業組織管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