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企業培訓網!本站提供優質培訓課程和培訓服務!
      免費注冊 | 會員登陸 | 將本站設為首頁 | 將本站加入收藏夾

      別在GDP12%增長下掉隊,供應體系要主動出擊

      一談起增長,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觸,2020年全世界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只有中國,GDP同比增長2.3%;2021年上半年中國 GDP的增長更快,同比增長12.7%。

      這意味著大量的企業達到了這個平均數,甚至超出了12.7%的增長,但是也有很多企業掉隊,問題出在哪兒?

      我們有輸出年度的供應戰略嗎?

      我們回頭看一下大部分企業的戰略:或從市場著手,洞察后,打開行業、區域的突破口,打開天花板;或從產品著手,基于客戶潛在的、未被滿足的需求,規劃出創新的產品;但供應鏈戰略卻往往被忽略了。

      比如,近兩年的宏觀環境,美國提出了要搞大基建,結果美國缺鋼材;歐洲缺樹脂;全球缺芯片,缺物料的環境從去年到今年,甚至可能延續至明年。在此情況下,保障供應對企業增長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但有一家光伏龍頭企業,卻清楚描述了供應鏈的增長戰略,對硅料、硅片、玻璃、組件等物料,以及供應制造等業務進行戰略整合,與供應商、客戶的協同很好,最后實現彎道超車。

      未來在大消費、醫療、科技這些領域中都會產生許多機會,新的龍頭企業的誕生,供應戰略必不可少。而如果構建及時、準確、優質、低成本的交付與服務的供應鏈策略將會助力企業獲得良好的增長。

      所以,企業可以思考,在增長戰略中,考慮供應鏈條上復雜性,我們有輸出年度的供應戰略嗎?

      還在等靠要?

      供應體系要主動出擊

      除了戰略上統一認識外,供應體系還要主動出擊,而不是等靠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已經從早年間供應不足的經濟時代轉變成飽和經濟時代;在市場上,也由只要生產出能夠滿足基本功能的產品就能打遍天下的增量市場,轉變成需要在存量上下功夫,在增量上提創新,提供更多的差異化產品的市場;同樣在運作上,不再簡單的以產定銷,更多的要產銷協同;在業務的管理中,隨著幾十年的管理改進,很多的企業都越來越重視精細化的管理,更加深耕細作。

      可以說,我們已經由以前工廠被動等待著市場給需求,向主動型供應鏈管理轉變。

      但隨之而來的,很多企業開始有成百上千的SKU,不斷地設計新產品,也因此給供應鏈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產品未能真正面向客戶,出現大量呆死料等。

      其實,華為早年間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2000年,華為研發了很多產品,但是長尾效應,真正能滿足市場的就只有5%~20%的產品。當時,華為召集了全國幾千的研發人員,開了一個“呆死料大會”,給所有的研發員工“發獎”。

      “獎品”就是把在倉庫里面研發做出來的呆死料,甚至還沒有機會形成產品,只在圖紙階段的圖紙發給研發人員,把這些“獎品”拿回到研發員工自己的辦公位置,在工作時看一看,反省自己設計出來的產品,對供應、交付和公司有什么幫助。

      通過這次大會,研發體系從上至下都感受到,需要從開發階段就考慮好如何構建出可供應的能力,逐漸地打通從研發到生產到制造的約束,也要求供應鏈能夠向前端走,而不是簡單在后面等。

      供應鏈不再只是圍繞著生產的一個后端支撐部門,而是要面向客戶,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平臺組織。眼界打開了,它的思考就不再只是滿足生產的均衡,而是快速響應市場的需求。

      當年華為公司有這么一句話,這也是對供應鏈的一種鞭策“只有市場簽不下的合同,沒有供應鏈交不出去的貨。”對供應鏈部門提出了很高的挑戰,需要打造出一個主動型的鋼鐵供應鏈,能夠滿足公司的各種場景需求。

      為了實現鋼鐵供應鏈,通過和研發一起在平臺化方面改進,提出 “六標四免”的供應設計標準化。在銷售側,在合同中考慮可交付性,簽“好合同”保障交付。通過與外部的協同讓供應鏈不掉鏈子,保障整個供應體系的順暢。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企業

      其實,在業務機會和風險并存的情況下,機會總是留給這些有準備的企業。華為在做供應內部策略和備貨的時候也有很多的思考。

      時間回到1999年,中國移動通訊剛剛起步,1G(大哥大)開始向2G變革。當時華為無線產品線發現了機會,一方面研發在設計下功夫,同時供應體系也在思考如何應對這個機會。思考后進行決策,進行戰略備貨。

      彼時華為無線業務還很小,很多人擔心成本能否承受。但華為卻無懼風險,而是從業務機會能夠被抓住,兼顧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分析如何進行備貨,分析其中的關鍵風險,并與合作伙伴共同商討,如何進行原材料的儲備來減少風險。同時還建立快速撤離的通道,形成業務的閉環。

      經過半年左右的運作與優化,整個業務流程逐漸固化,這也使得華為的無線產品穩步發展,并成為后續華為發展新的增長極。

      3階5步保障供應安全

      企業運作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如供應、過程、需求、管理、環境等一系列的風險,但如果仔細地分析,對策就逐漸清晰。

      應對風險,我們采取的動作是:3階5步的業務管理。

      在業務管理的過程中:

      首先,打鐵需要自身硬,供應能力如何能夠快速的提拉或者有柔性,供應鏈的內功要強。

      其次,提前規劃,提前洞察未來,預見未來,做好的供應布局。爭取不要生病,能夠提前防范。

      再者,計劃不如變化快,面對突發的異常因素,構建快速響應的能力。

      01、實物流上下功夫

      我們的大部分業務都離不開實物,比如制造設備、物料。但在采購追料、精益制造和物流方式上,卻往往存在基于訂單驅動的中短期行動。

      在采購追料方面,以前大家都覺得采購去追就行,其實追料應該分層分級,把所有的欠料按影響和風險程度分等級。比如:

      · 嚴重的,對于產出會有5天或者一周的影響,由采購履行的領導去追,通過日常業務運作有一些相應的關聯手段去影響;

      · 欠料上升到了一定程度,需要動用更多的籌碼時,需要商務談判、涉及價格,由負責商務的主管追料;

      · 更嚴重的時候,就由采購的主管,甚至更高的VP負責追料,有的時候甚至需要拿著現金去找供應商,到供應商工廠進行談判。

      在精益制造方面,如何把浪費減少,讓流水線從頭到尾沒有等待,這是大家都在改進的地方。我們手機產品基本實現了一個流的運作,從頭到尾的上千種物料能夠在一個線上高效的運作,整體的制造周期更短。

      在物流方面,中國的物流業比較發達,網上買東西,次日就可以到達。但是如果把視野放到全球來看,全球的物流并不是那么好。比如2021年3月23號,一艘輪船堵到了蘇伊士運河,全球物流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同樣的,每個國家又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巴西,因各個州之間稅率不同,每經過一個地方就要重新去計算稅率并開票,需要貨物與發票同行,實物流運轉慢。歐盟卻是歐洲各個國家希望打破之間的壁壘,拆除各國邊境,讓貨物能夠快速地流轉。

      此外,物流運輸在國際業務中需要有很好的設計,要考慮清楚國際的物流網絡以及不同方式的費用,在運作的過程中還要管好一個指標,那就是空運比例。

      可以說,在實物流的業務過程中,核心是供應鏈周期,也就是內功中的采購周期、制造周期和物流周期。供應能力強不強,其中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看供應鏈周期水平,如果能夠把周期壓縮,表明供應鏈能力在改進。

      在業界模型里面也有描述,在SCOR模型中的業務執行層,每塊能夠做好,對整個供應鏈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02、用好計劃這根指揮棒

      光有實物流運作改進還不夠,我們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好計劃這根指揮棒。

      很多企業初期,沒有所謂的計劃部門,沒有計劃專職的崗位,有的企業甚至讓領導兼任了。

      比如,手機行業的一個Top企業,在初期的時候,每個禮拜,企業的幾個高級主管,包括董事長,每周在一起就討論生產會,討論未來三個月到底需求怎么樣,訂單如何,生產計劃該怎么排。定下來之后簽字,供應鏈就直接執行。計劃的職能就是由這幾個主管兼任。

      但是當企業越來越大,SKU成千上萬,產品系列復雜,各種邏輯關系也比較多的時候,領導沒有辦法關注那么深,就開始成立專業的計劃職能組織,指導采購、制造、交付的計劃,訂單與物流和客戶的安裝服務業務,以及最后跟財經的業務協同,甚至于人員組織能力的計劃,相互配合。

      在計劃層面需要統籌,比如,安全庫存的設置、產品替代的策略和在產能方面的削峰填谷都需要提前規劃;集成分配功能,若出現異常,怎樣分配給客戶,對公司的價值是最佳的。通過成本和收入的模型測算,通過一定的算法、規則,而不是簡單的依賴個人來拍腦袋。

      在這個階段,計劃指揮棒通過規矩、通過算法完成80%確定性的業務,剩下少部分的業務才是人為調整。業務的重心也能從追料和精益生產,走向更高層次的業務指揮,成本效率更好的優化精進,通過更高層面的優化來有序的推動業務的執行。

      可以說,計劃是供應鏈的一個引擎。

      03、需求管理是源頭

      很多企業一談供應鏈都只講供應,經常忽略了需求。其實,所有的業務都來自于需求驅動,而在需求驅動里最難做的其實是需求管理。

      當年中國的三大通訊公司,為了降成本,巨量降價,采用集采模式,把所有的設備商拉到一起進行統一招標,不讓各個省、市單獨招標。統一招標后,讓各個區域按照這個大方案去執行,但卻在需求把握上出現了很大的偏差。

      在此過程中,華為內部有一個很好的機制,就是自我批判。當年出了重大的事故之后,引起了三大運營商的投訴。中國區的主管發出了一個公開的檢討,在內部總結了很多的因素,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需求沒有管好。

      之后,中國區就形成一套如何進行業務計劃和預測需求管理。圍繞這個業務的過程,從前端的技術引導交流開始,一直到最后的開局驗收。后來發現在前端真正的業務集成好,后端的交付約束少了很多。

      整個需求管理包含了預測加交付,從潛在需求到最終滿足客戶的需求,從頭看到尾,按照項目的運作方式開始管理起來。

      通過這一次的集采,其實把很多業務壁障的打深打透,并且把它拉動在一起,最后用一個量化的結果來衡量,也會對需求的偏差予以容忍,控制在30%左右,追求適度的需求準確度,并不是要求100%。因為100%準確的要求是很難,是高成本且不可信的。

      04、以年度規劃驅動供應能力的準備

      真正的需求管理,不僅是近處的訂單,還要洞察更遠的未來。

      眾所周知,供應能力實際上是相對穩定的,增長變化是緩慢的。比如芯片漲價,一講就是芯片生產能力要提升,其實兩年三年才有可能把工廠建好。不僅僅芯片、光伏、家電很多領域的制造供應產能,都會面臨著需求的快速變化和供應能力滯后,這兩者之間有時間差上的矛盾。

      所以說需求是什么,要把眼光從一樓只看當前,變為站在6樓甚至100樓來看,才能看得更遠。

      而提升看遠的能力,怎么去看遠,是不能靠個人英雄的。我們發現以前做年度戰略規劃時,BP中是沒有關于物這一層的規劃。結果吃了很大的虧,總是在最后才發現供應能力不夠。

      因此,在后面的運作過程中,在年度的SP/BP中,專門增加了“管理物的規劃”的流程。

      在BP中,從業務的機會點到訂貨,到底該怎么去采購、生產、交付,從頭到尾把這個流程嵌入到了BP里面。

      它包含了幾大部分:一是年度的要貨預測,由銷售組織判斷。第二是分析與決策,按照需求結合新產品的規劃,還有供應能力,找出規劃的重點。此外,還要跟經營聯系在一起,要與財務預算掛鉤,作為年度預算的輸入一起進行評審,通過后才能批準這個規劃。

      這個規劃包含要發多少貨物,每個產品發貨的規劃;包含了采購規劃,特別描述清楚其中器件供應風險和策略,該儲備什么東西;包含了加工制造策略、年度物流的規劃,以及存貨的預算,還有各個產品營收的拉通驗證等。

      05、突發事件是對供應體系的考驗

      計劃不如變化快,在我們實際的業務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異常情況。這些突發的事件也是對供應體系的考驗。

      在通訊行業或者電子行業,我們最擔心的幾個點:

      一個是臺灣的地震。臺灣雖小,但卻集中了臺積電等高科技公司,供應了整個半導體的60%份額。所以說臺灣只要一動,整個電子通訊行業都會很受影響。

      在2016年2月6號(除夕的前一晚),臺灣高雄發生了6.7級地震。看到這個消息后,很多公司都很緊張,因為這個地震會造成600多顆芯片元器件的供應風險。

      基于相應的應急預案,我們馬上成立了工作小組,把所有涉及產業鏈里面的物料,包括臺灣買的,甚至是某一道工序中涉及到臺灣產的物料,都進行了理清:

      首先先搜了一輪VMI中東西,把所有的VMI中的物料,當天完成轉庫;同時又緊急再追加訂單。在地震的時候,采購的主管直接就飛到臺灣去,第一時間搶占先機。

      這些工作都是由業務部門先按預案完成,然后再給領導們進行匯報,所以在業務流程中有授權很重要。

      除了地震風險,第二塊就是一些地緣政治風險,如美國對華為的打壓。

      美國的出口管制法中,里面規定了很多的管制規則,其中有個25%的微量原則,即如果一個產品源自美國的技術少于25%,就可以不受“實體清單”的限制。

      當美國制裁下來時,根據美國法律,華為不斷嘗試把訂單中產品進行分析,安排物料的刪減或者替代,想辦法壓在25%的制裁線以下。經過一陣子折騰,發現居然還可以活下去。

      到了2020年5月16日,看到25%的標準壓不住華為,美國竟然修改了法律,不再設置百分比,直接說只要用了美國的技術及產品就需要審批,也就是相當于直接把從美國獲得產品和技術的這條路給堵死。

      在這樣的惡劣情況下,華為就如何進行相關的演練,相關的授權,能夠快速地去運作這件事情,逐漸形成自己的這種思考,總結出了一套打法。

      比如說突發事件的預案,以及相應的連續性業務計劃。這些計劃就像大家看到的防火救災,不能等到出事的時候再去做,而是每年要定期的進行一些演練,相應的演練模板、文檔以及授權決策機制,還有一套組織運作流程,應該不斷地進行刷新和迭代,每年進行相應的預案的編制和調整。平常多做準備,到了真的見證真章的時候,馬上拿起來就能用。

      這些突發的事件是對于供應體系的一次極端考驗,供應的連續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經受住這種挑戰和考驗的話,其實就意味著供應體系的構建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好的水平。

      總之,面臨增長的環境,要想保障供應,我們可以從兩大方面著手:

      · 一方面是在戰略上統一認識。在公司戰略中是否有考慮供應鏈的能力,真的把供應當回事。另外就是供應體系要主動出擊,不是等靠要。

      · 另一方面在戰術層有方法,圍繞著風險制定措施(三階五步)。

      希望此次分享,能對企業的供應保障給予幫助。

      ▪ 來源:喬諾“年中十講:給中國企業下半年的十大建議”直播第十講——《持續高增長下,供應不斷是真本事》

      (信息發布:企業培訓網  發布時間:2021-8-6 17:21:15)
      績效考核暨KPI與BSC實戰訓練營
      版權聲明:
      1、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附帶版權聲明的文章,其版權以附帶的版權聲明為準。
      2、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企業培訓網立場,本網站不對文章的真偽性負責。
      3、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轉載刊發僅為網友免費提供管理知識與資訊,不以贏利為目的。
      4、用戶如發現本網刊發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權方面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本網站經核實后將進行相關處理。
      企業培訓導航
      ·按培訓課題:
      企業戰略
      運營管理
      生產管理
      研發管理
      營銷銷售
      人力資源
      財務管理
      職業發展
      高層研修
      標桿學習
      認證培訓
      專業技能
      ·按培訓時間:
      一月課程
      二月課程
      三月課程
      四月課程
      五月課程
      六月課程
      七月課程
      八月課程
      九月課程
      十月課程
      十一月課
      十二月課
      ·按培訓地點:
      北京培訓
      上海培訓
      廣州培訓
      深圳培訓
      蘇州培訓
      杭州培訓
      成都培訓
      青島培訓
      廈門培訓
      東莞培訓
      武漢培訓
      長沙培訓
      最新培訓課程
      年度培訓計劃
      企業培訓年卡
      企業培訓專題
      爆品戰略
      國際貿易
      股權激勵
      領導執行
      戰略規劃
      學習華為
      項目管理
      工業工程
      產品經理
      采購管理
      生產計劃
      供應管理
      精益生產
      現場管理
      車間管理
      倉儲管理
      營銷創新
      客戶服務
      談判技巧
      銷售技巧
      微信營銷
      電話營銷
      網絡營銷
      客戶管理
      行政管理
      招聘面試
      勞動法規
      薪酬管理
      績效考核
      培訓體系
      團隊建設
      內部培訓
      檔案管理
      內部控制
      納稅籌劃
      非財培訓
      應收賬款
      預算管理
      成本管理
      地產培訓
      中層經理
      商務禮儀
      溝通技巧
      班組管理
      最新信息 | 培訓需求 | 網站動態 | 網站地圖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企業培訓網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優質培訓服務!推動企業進步,助力企業騰飛!
      客服電話:010-62258232  QQ:25198734  網站備案:京ICP備060271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