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起增長,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觸,2020年全世界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只有中國,GDP同比增長2.3%;2021年上半年中國 GDP的增長更快,同比增長12.7%。
這意味著大量的企業達到了這個平均數,甚至超出了12.7%的增長,但是也有很多企業掉隊,問題出在哪兒?
我們有輸出年度的供應戰略嗎?
我們回頭看一下大部分企業的戰略:或從市場著手,洞察后,打開行業、區域的突破口,打開天花板;或從產品著手,基于客戶潛在的、未被滿足的需求,規劃出創新的產品;但供應鏈戰略卻往往被忽略了。
比如,近兩年的宏觀環境,美國提出了要搞大基建,結果美國缺鋼材;歐洲缺樹脂;全球缺芯片,缺物料的環境從去年到今年,甚至可能延續至明年。在此情況下,保障供應對企業增長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但有一家光伏龍頭企業,卻清楚描述了供應鏈的增長戰略,對硅料、硅片、玻璃、組件等物料,以及供應制造等業務進行戰略整合,與供應商、客戶的協同很好,最后實現彎道超車。
未來在大消費、醫療、科技這些領域中都會產生許多機會,新的龍頭企業的誕生,供應戰略必不可少。而如果構建及時、準確、優質、低成本的交付與服務的供應鏈策略將會助力企業獲得良好的增長。
所以,企業可以思考,在增長戰略中,考慮供應鏈條上復雜性,我們有輸出年度的供應戰略嗎?
還在等靠要?
供應體系要主動出擊
除了戰略上統一認識外,供應體系還要主動出擊,而不是等靠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已經從早年間供應不足的經濟時代轉變成飽和經濟時代;在市場上,也由只要生產出能夠滿足基本功能的產品就能打遍天下的增量市場,轉變成需要在存量上下功夫,在增量上提創新,提供更多的差異化產品的市場;同樣在運作上,不再簡單的以產定銷,更多的要產銷協同;在業務的管理中,隨著幾十年的管理改進,很多的企業都越來越重視精細化的管理,更加深耕細作。
可以說,我們已經由以前工廠被動等待著市場給需求,向主動型供應鏈管理轉變。
但隨之而來的,很多企業開始有成百上千的SKU,不斷地設計新產品,也因此給供應鏈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產品未能真正面向客戶,出現大量呆死料等。
其實,華為早年間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2000年,華為研發了很多產品,但是長尾效應,真正能滿足市場的就只有5%~20%的產品。當時,華為召集了全國幾千的研發人員,開了一個“呆死料大會”,給所有的研發員工“發獎”。
“獎品”就是把在倉庫里面研發做出來的呆死料,甚至還沒有機會形成產品,只在圖紙階段的圖紙發給研發人員,把這些“獎品”拿回到研發員工自己的辦公位置,在工作時看一看,反省自己設計出來的產品,對供應、交付和公司有什么幫助。
通過這次大會,研發體系從上至下都感受到,需要從開發階段就考慮好如何構建出可供應的能力,逐漸地打通從研發到生產到制造的約束,也要求供應鏈能夠向前端走,而不是簡單在后面等。
供應鏈不再只是圍繞著生產的一個后端支撐部門,而是要面向客戶,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平臺組織。眼界打開了,它的思考就不再只是滿足生產的均衡,而是快速響應市場的需求。
當年華為公司有這么一句話,這也是對供應鏈的一種鞭策“只有市場簽不下的合同,沒有供應鏈交不出去的貨。”對供應鏈部門提出了很高的挑戰,需要打造出一個主動型的鋼鐵供應鏈,能夠滿足公司的各種場景需求。
為了實現鋼鐵供應鏈,通過和研發一起在平臺化方面改進,提出 “六標四免”的供應設計標準化。在銷售側,在合同中考慮可交付性,簽“好合同”保障交付。通過與外部的協同讓供應鏈不掉鏈子,保障整個供應體系的順暢。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企業
其實,在業務機會和風險并存的情況下,機會總是留給這些有準備的企業。華為在做供應內部策略和備貨的時候也有很多的思考。
時間回到1999年,中國移動通訊剛剛起步,1G(大哥大)開始向2G變革。當時華為無線產品線發現了機會,一方面研發在設計下功夫,同時供應體系也在思考如何應對這個機會。思考后進行決策,進行戰略備貨。
彼時華為無線業務還很小,很多人擔心成本能否承受。但華為卻無懼風險,而是從業務機會能夠被抓住,兼顧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分析如何進行備貨,分析其中的關鍵風險,并與合作伙伴共同商討,如何進行原材料的儲備來減少風險。同時還建立快速撤離的通道,形成業務的閉環。
經過半年左右的運作與優化,整個業務流程逐漸固化,這也使得華為的無線產品穩步發展,并成為后續華為發展新的增長極。
3階5步保障供應安全
企業運作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如供應、過程、需求、管理、環境等一系列的風險,但如果仔細地分析,對策就逐漸清晰。
應對風險,我們采取的動作是:3階5步的業務管理。
在業務管理的過程中:
首先,打鐵需要自身硬,供應能力如何能夠快速的提拉或者有柔性,供應鏈的內功要強。
其次,提前規劃,提前洞察未來,預見未來,做好的供應布局。爭取不要生病,能夠提前防范。
再者,計劃不如變化快,面對突發的異常因素,構建快速響應的能力。
01、實物流上下功夫
我們的大部分業務都離不開實物,比如制造設備、物料。但在采購追料、精益制造和物流方式上,卻往往存在基于訂單驅動的中短期行動。
在采購追料方面,以前大家都覺得采購去追就行,其實追料應該分層分級,把所有的欠料按影響和風險程度分等級。比如:
· 嚴重的,對于產出會有5天或者一周的影響,由采購履行的領導去追,通過日常業務運作有一些相應的關聯手段去影響;
· 欠料上升到了一定程度,需要動用更多的籌碼時,需要商務談判、涉及價格,由負責商務的主管追料;
· 更嚴重的時候,就由采購的主管,甚至更高的VP負責追料,有的時候甚至需要拿著現金去找供應商,到供應商工廠進行談判。
在精益制造方面,如何把浪費減少,讓流水線從頭到尾沒有等待,這是大家都在改進的地方。我們手機產品基本實現了一個流的運作,從頭到尾的上千種物料能夠在一個線上高效的運作,整體的制造周期更短。
在物流方面,中國的物流業比較發達,網上買東西,次日就可以到達。但是如果把視野放到全球來看,全球的物流并不是那么好。比如2021年3月23號,一艘輪船堵到了蘇伊士運河,全球物流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同樣的,每個國家又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巴西,因各個州之間稅率不同,每經過一個地方就要重新去計算稅率并開票,需要貨物與發票同行,實物流運轉慢。歐盟卻是歐洲各個國家希望打破之間的壁壘,拆除各國邊境,讓貨物能夠快速地流轉。
此外,物流運輸在國際業務中需要有很好的設計,要考慮清楚國際的物流網絡以及不同方式的費用,在運作的過程中還要管好一個指標,那就是空運比例。
可以說,在實物流的業務過程中,核心是供應鏈周期,也就是內功中的采購周期、制造周期和物流周期。供應能力強不強,其中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看供應鏈周期水平,如果能夠把周期壓縮,表明供應鏈能力在改進。
在業界模型里面也有描述,在SCOR模型中的業務執行層,每塊能夠做好,對整個供應鏈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02、用好計劃這根指揮棒
光有實物流運作改進還不夠,我們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好計劃這根指揮棒。
很多企業初期,沒有所謂的計劃部門,沒有計劃專職的崗位,有的企業甚至讓領導兼任了。
比如,手機行業的一個Top企業,在初期的時候,每個禮拜,企業的幾個高級主管,包括董事長,每周在一起就討論生產會,討論未來三個月到底需求怎么樣,訂單如何,生產計劃該怎么排。定下來之后簽字,供應鏈就直接執行。計劃的職能就是由這幾個主管兼任。
但是當企業越來越大,SKU成千上萬,產品系列復雜,各種邏輯關系也比較多的時候,領導沒有辦法關注那么深,就開始成立專業的計劃職能組織,指導采購、制造、交付的計劃,訂單與物流和客戶的安裝服務業務,以及最后跟財經的業務協同,甚至于人員組織能力的計劃,相互配合。
在計劃層面需要統籌,比如,安全庫存的設置、產品替代的策略和在產能方面的削峰填谷都需要提前規劃;集成分配功能,若出現異常,怎樣分配給客戶,對公司的價值是最佳的。通過成本和收入的模型測算,通過一定的算法、規則,而不是簡單的依賴個人來拍腦袋。
在這個階段,計劃指揮棒通過規矩、通過算法完成80%確定性的業務,剩下少部分的業務才是人為調整。業務的重心也能從追料和精益生產,走向更高層次的業務指揮,成本效率更好的優化精進,通過更高層面的優化來有序的推動業務的執行。
可以說,計劃是供應鏈的一個引擎。
03、需求管理是源頭
很多企業一談供應鏈都只講供應,經常忽略了需求。其實,所有的業務都來自于需求驅動,而在需求驅動里最難做的其實是需求管理。
當年中國的三大通訊公司,為了降成本,巨量降價,采用集采模式,把所有的設備商拉到一起進行統一招標,不讓各個省、市單獨招標。統一招標后,讓各個區域按照這個大方案去執行,但卻在需求把握上出現了很大的偏差。
在此過程中,華為內部有一個很好的機制,就是自我批判。當年出了重大的事故之后,引起了三大運營商的投訴。中國區的主管發出了一個公開的檢討,在內部總結了很多的因素,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需求沒有管好。
之后,中國區就形成一套如何進行業務計劃和預測需求管理。圍繞這個業務的過程,從前端的技術引導交流開始,一直到最后的開局驗收。后來發現在前端真正的業務集成好,后端的交付約束少了很多。
整個需求管理包含了預測加交付,從潛在需求到最終滿足客戶的需求,從頭看到尾,按照項目的運作方式開始管理起來。
通過這一次的集采,其實把很多業務壁障的打深打透,并且把它拉動在一起,最后用一個量化的結果來衡量,也會對需求的偏差予以容忍,控制在30%左右,追求適度的需求準確度,并不是要求100%。因為100%準確的要求是很難,是高成本且不可信的。
04、以年度規劃驅動供應能力的準備
真正的需求管理,不僅是近處的訂單,還要洞察更遠的未來。
眾所周知,供應能力實際上是相對穩定的,增長變化是緩慢的。比如芯片漲價,一講就是芯片生產能力要提升,其實兩年三年才有可能把工廠建好。不僅僅芯片、光伏、家電很多領域的制造供應產能,都會面臨著需求的快速變化和供應能力滯后,這兩者之間有時間差上的矛盾。
所以說需求是什么,要把眼光從一樓只看當前,變為站在6樓甚至100樓來看,才能看得更遠。
而提升看遠的能力,怎么去看遠,是不能靠個人英雄的。我們發現以前做年度戰略規劃時,BP中是沒有關于物這一層的規劃。結果吃了很大的虧,總是在最后才發現供應能力不夠。
因此,在后面的運作過程中,在年度的SP/BP中,專門增加了“管理物的規劃”的流程。
在BP中,從業務的機會點到訂貨,到底該怎么去采購、生產、交付,從頭到尾把這個流程嵌入到了BP里面。
它包含了幾大部分:一是年度的要貨預測,由銷售組織判斷。第二是分析與決策,按照需求結合新產品的規劃,還有供應能力,找出規劃的重點。此外,還要跟經營聯系在一起,要與財務預算掛鉤,作為年度預算的輸入一起進行評審,通過后才能批準這個規劃。
這個規劃包含要發多少貨物,每個產品發貨的規劃;包含了采購規劃,特別描述清楚其中器件供應風險和策略,該儲備什么東西;包含了加工制造策略、年度物流的規劃,以及存貨的預算,還有各個產品營收的拉通驗證等。
05、突發事件是對供應體系的考驗
計劃不如變化快,在我們實際的業務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異常情況。這些突發的事件也是對供應體系的考驗。
在通訊行業或者電子行業,我們最擔心的幾個點:
一個是臺灣的地震。臺灣雖小,但卻集中了臺積電等高科技公司,供應了整個半導體的60%份額。所以說臺灣只要一動,整個電子通訊行業都會很受影響。
在2016年2月6號(除夕的前一晚),臺灣高雄發生了6.7級地震。看到這個消息后,很多公司都很緊張,因為這個地震會造成600多顆芯片元器件的供應風險。
基于相應的應急預案,我們馬上成立了工作小組,把所有涉及產業鏈里面的物料,包括臺灣買的,甚至是某一道工序中涉及到臺灣產的物料,都進行了理清:
首先先搜了一輪VMI中東西,把所有的VMI中的物料,當天完成轉庫;同時又緊急再追加訂單。在地震的時候,采購的主管直接就飛到臺灣去,第一時間搶占先機。
這些工作都是由業務部門先按預案完成,然后再給領導們進行匯報,所以在業務流程中有授權很重要。
除了地震風險,第二塊就是一些地緣政治風險,如美國對華為的打壓。
美國的出口管制法中,里面規定了很多的管制規則,其中有個25%的微量原則,即如果一個產品源自美國的技術少于25%,就可以不受“實體清單”的限制。
當美國制裁下來時,根據美國法律,華為不斷嘗試把訂單中產品進行分析,安排物料的刪減或者替代,想辦法壓在25%的制裁線以下。經過一陣子折騰,發現居然還可以活下去。
到了2020年5月16日,看到25%的標準壓不住華為,美國竟然修改了法律,不再設置百分比,直接說只要用了美國的技術及產品就需要審批,也就是相當于直接把從美國獲得產品和技術的這條路給堵死。
在這樣的惡劣情況下,華為就如何進行相關的演練,相關的授權,能夠快速地去運作這件事情,逐漸形成自己的這種思考,總結出了一套打法。
比如說突發事件的預案,以及相應的連續性業務計劃。這些計劃就像大家看到的防火救災,不能等到出事的時候再去做,而是每年要定期的進行一些演練,相應的演練模板、文檔以及授權決策機制,還有一套組織運作流程,應該不斷地進行刷新和迭代,每年進行相應的預案的編制和調整。平常多做準備,到了真的見證真章的時候,馬上拿起來就能用。
這些突發的事件是對于供應體系的一次極端考驗,供應的連續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經受住這種挑戰和考驗的話,其實就意味著供應體系的構建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好的水平。
總之,面臨增長的環境,要想保障供應,我們可以從兩大方面著手:
· 一方面是在戰略上統一認識。在公司戰略中是否有考慮供應鏈的能力,真的把供應當回事。另外就是供應體系要主動出擊,不是等靠要。
· 另一方面在戰術層有方法,圍繞著風險制定措施(三階五步)。
希望此次分享,能對企業的供應保障給予幫助。
▪ 來源:喬諾“年中十講:給中國企業下半年的十大建議”直播第十講——《持續高增長下,供應不斷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