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熵增定律
定義:在一個孤立系統里,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熵)會不斷增大。
什么是熵?
熵(Entropy),最早在1865年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用以度量一個系統“內在的混亂程度”。
可以理解為,系統中的無效能量。
那么什么是熵增定律呢?就是這種熵在不斷增加的過程。
但這是針對整個宇宙而言的,如果要針對地球,針對一個國家,針對一個企業,針對某一個人,則要加上兩個限制條件——封閉系統+無外力做功。
任何一個系統,只要滿足封閉系統,而且無外力維持,它就會趨于混亂和無序。
生命也如此。
為什么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因為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終極規律。
非生命:比如物質總是向著熵增演化,手機會越來越卡,熱水會慢慢變涼,太陽會不斷燃燒衰變……直到宇宙的盡頭——熱寂。
生命與個人:比如自律總是比懶散痛苦,放棄總是比堅持輕松,變壞總是比變好容易。
生命與群體:比如大公司的組織架構會變得臃腫,員工會變得官僚化,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也會下降;封閉的國家會被世界淘汰。
這些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
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的容易和舒適,比如懶散。
如何對抗熵增,實現超越
熵增定律被稱為最讓人沮喪的定律。它預示了宇宙終將歸于熱寂,生命終將消失。
那么這還有辦法可解嗎?
從定義來說,熵增的條件有兩個:封閉系統+無外力做功。
只要打破這兩個條件,我們就有可能實現熵減。
生命在減熵過程中,其實一直在做三件事:
第一,努力保證能量的供給。比如,從化學作用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結合體;到多細胞生物。
第二,努力開放系統。細胞從無法移動,到進化出游動能力、爬行能力、行走能力、飛行能力。
第三,努力變得更加智能。生命為了花更少的能量來獲取更多物質和能量,進化出了感知能力,比如當時的霸主奇蝦,就有很大一對眼睛。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能減少更多熵的耗散。
這三點正好是企業和個人的進化要件。
一、企業
1、主動做功
許多公司在創業初期非常努力,每天花大量的精力進行各種戰略和組織的進化。
但是隨著企業的做大和成熟,員工就會慢慢懈怠下來,組織會變得臃腫,制度會腐舊脫節。
所以,作為leader你要努力保證企業的活力。比如采取扁平化的結構,讓團隊各自為戰,回歸創業初期時的熱情。
記住,舒適圈是熵增定律的第一張王牌,任何時候你都不能松懈。一旦你減少了能量的投入,企業的熵增就會立馬回來。
2、開放系統
關于開放系統,有一個偉大的發現,叫做耗散結構,它給我們帶去了一絲希望。
什么是耗散結構?它有三個特征:
①開放性
系統把無用的熵排出去,然后吸收新的可用物質、能量和信息。企業要想對抗熵增,就必須開放,把那些衰敗為熵的東西全部排出系統。
比如腐敗的制度、無產出的員工、落后的信息等等;然后吸收新鮮血液,比如先進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華為就是最推崇這一理念的,任正非老爺子把這個耗散結構作為華為的底層邏輯。
任正非說:“我們一定要避免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件體系更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亡。”
與此同時,華為每年淘汰干部10%,員工淘汰5%。每年18萬人會淘汰5千人到9千人來激活這個團隊。
②遠離平衡態
當熵逐漸增大,雖然系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無序,但是這種結構卻更穩定,這種穩定就是平衡態,你要遠離這種平衡態。
比如一個企業做大了,企業內部就會形成一種非常穩固的結構,這種結構很可能就是官僚結構。
企業想要推行新的理念,引進新的人才,吸收新的信息,都會非常困難。
解決辦法就是,打破這種平衡態,讓系統內部流動起來。
③非線性
一個微小的變化也有可能導致一個巨大的突變。
比如亞馬遜,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失敗最多的企業了,但他們對失敗非常包容,因為他們不斷在賭“每次小的努力和嘗試,都有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超額驚喜”。
二、個人
也許你會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在企業里運用熵增定律的高度,沒關系,熵增定律也同樣適用于你個人的發展。
比如工作、生活、學習、心情、成長、人際關系等等都與此相關。
就拿生活來說,每天會有各種各樣的瑣事涌來,如果我們任由其發展,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
這種狀態就是生活陷入了極度的熵增狀態,被無數的混亂的事情牽著走,喪失了生活的掌控權。
之后我們要想恢復到有秩序的狀態,就不得不花非常大的代價才行。
比如專注這件事,好像高中之后我們就很難專注了。原因是,大腦里面整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一會要做這個,一會要做那個,一會這種情感,一會那種情感。
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堆積在一起,就會擾亂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無法的專注的做一件事情。
如果我們不主動投入能量做熵減,生活就會脫離我們的掌控。
那要怎么辦呢?解決辦法仍然是:
1、主動做功
你要每天都保持清晰的思緒,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理清你的情緒,理清你每天所做之事,理清你想要的是什么。
我在未來大學里學到一招,叫做清空干擾。把當下所有情緒和事件都清空,然后把它們都記在一個備忘錄里,你可以叫它追蹤系統,然后腦子里永遠都只裝3件事。
再比如學習這件事,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大腦是一片漿糊,怎么辦呢?
畫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降低信息的混亂度。
但是這個過程真的極其痛苦,我需要不斷對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有的地方要反復改。
痛苦著痛苦著,突然「熵增定律」闖進了我的腦海,讓知識變得有序的過程不正是熵減的過程嗎?
所以痛苦是必然的,舒服是留給死人的。
雖然很痛苦,但還是得主動去做這件事。
2、開放系統
①開放性
你要一直保持與外界交流的狀態,把過去的熵埋葬,然后擁抱新的明天。
什么是過去的熵?比如打翻的牛奶,腐舊的認知,回不去的人。
什么是擁抱新的明天?比如去新的環境(旅行),獲取新的認知(讀書),結交新的人(社交)。
②遠離平衡態
我們極容易陷入平衡態,即使你嘗試了一件新的事情,認識了一個新的人,你也會很快熟悉,并待在這種狀態之下,認知里面叫“舒適圈”。
如果你發現你的生活很久沒有波瀾了,想必你已經掉進平衡態了。你要不斷超越自己,給自己新的目標,新的計劃。
③非線性
非線性,其實就是復利效應。
也許你此刻做的很多努力,看起來杯水車薪,學習、生活都沒有改變多少。
但是請不要灰心,繼續堅持熵減,等到有一天,你只需要一丁點努力,就會開啟你開掛的人生。
3、智能化
它不僅適合任何組織的進化,也契合我們個人的進化。
整個生命的減熵史,就是一個不斷變得智能的歷史。
因為一旦你熵減了,那么你的環境就會加劇熵增,也就是說環境會變得越來越惡劣。
如果生物要生存,就需要更強的減熵能力。
這種更強的減熵能力從何而來呢?顯然光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開放系統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智能化的過程是必然的。
當我們的生存環境很變得越來越艱難,為了生存我們就需要更強大的生存能力。
比如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到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到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今天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大的原因,也是為什么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的原因,因為環境熵增了。
減熵的終極方向是智能化。那么如何智能化呢?
答案是降低信息熵。
什么是信息熵?它被用來度量信息的不確定度,信息熵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大。
當你信息有局限的時候,要做成一件事,你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產生更多的熵。這也是為什么歷來偉大的企業家都博覽群書的原因。想起查理·芒格的一句話: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
智能充當的角色,就是從無序中發現有序,減少大量的瞎幾把做功。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如果你想站在更高的維度俯視世界,光做功和開放是不夠的,你還必須在信息上,上升一個維度,做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關于熵增你還應知道
一、熵增無好壞之分
對于宇宙而言,熵增只是一個法則,沒有好壞之分。
好壞只是人為在道德上的定性,這個定性對于宇宙來說,毫無意義。
二、無序只是概率事件
看起來,事物從有序到無序是必然事件。其實不是,它只是一個概念事件。
在現實生活中,熵增是必然的。
三、意義是針對參考系而言的
對于宇宙而言,人類的存在確實沒有意義;但對于人類而言,你的存在就有意義。
信息來源:思維有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