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都面臨一個窘境。隨著公司的發(fā)展,上層的壓力、市場的壓力,一線銷售的壓力,越來越難傳遞下去。
很多公司老大經常聽到客戶的抱怨,但是面對抱怨,總是有種深深的無力感。不知道該把壓力傳給誰,更不知道怎么傳遞下去。
尤其隨著企業(yè)發(fā)展,職能越來越重,企業(yè)內部各個部門各自為戰(zhàn),整個公司開始變得不以市場驅動了。
面對老客戶的老需求,還能維持原來的模式。一旦有新需求或者新客戶,就不知道怎么傳遞這些“新”壓力了。
為什么華為的銷售可以在一線呼喚炮火?
為什么一線的壓力,管理層的壓力,能夠無依賴的傳遞下去?
“就是要破釜沉舟,把危機意識和壓力傳遞給每一個員工”
在華為,一直倡導一句話,叫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
大致的意思是,先給市場部施加壓力,牽引公司前進,其他部門要支撐拓展,產品就貼近用戶需求,提高質量,跟上服務,這樣壓力就傳遍了公司。
這句話較早出現(xiàn),是在1998年出臺的《華為基本法》中,它被放在了基本法的第一條。
1998年3月26日,在深圳市蛇口區(qū)明華中心的二樓會議室,基本法的審定會正在緊張又熱烈的氛圍中進行。
其中第一條就引發(fā)了長時間激烈爭論,原話是這樣的:
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yè)。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制永遠處于激活狀態(tài)。
華為很多高層不理解為什么不進入信息服務業(yè),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行業(yè),華為沒必要限制自己的潛在發(fā)展機會。
任正非對此專門做了說明:
“我們決心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yè),把自己的目標定位成一個設備供應商,就是要破釜沉舟,把危機意識和壓力傳遞給每一個員工。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制永遠處于激活狀態(tài)。
進入信息服務業(yè)有什么壞處呢?
自己運營的網絡,賣自己的產品時內部就沒有壓力,對優(yōu)良服務是企業(yè)生命的理解也會淡化,有問題也會推諉,這樣是必死無疑了。
在國外我們經常碰到參與電信私營化的機會,我們均沒有參加。
當然我們不參加,以后賣設備會比現(xiàn)在還困難得多,這迫使我們必須把產品的性能做到最好,質量最高,成本最低,服務最優(yōu),否則就很難銷售。這是欲生先置于死地,也許會把我們逼成一流的設備供應商。”
雖然有爭議,但最后被肯定了下來,是因為只有這樣一種方式,才能完成無依賴的壓力傳遞,使隊伍永遠處在激活狀態(tài)。
除了第一條,其實《華為基本法》還有另外兩處也提到了壓力傳遞:
【第二十條】我們遵循價值規(guī)律,堅持實事求是,在公司內部引入外部市場壓力和公平競爭機制,建立公正客觀的價值評價體系并不斷改進,以使價值分配制度基本合理。
【第三十條】市場拓展是公司的一種整體運作,我們要通過影響每個員工的切身利益?zhèn)鬟f市場壓力,不斷提高公司整體響應能力。
《華為基本法》從1995年萌芽,到1998年審議通過,歷時三年,幾乎每個員工都參與其中。
隨著基本法的完成,關于基本法的內容,包括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其實已經經過了一次全員共識。
那么,華為究竟是怎么無依賴傳遞市場壓力的呢?
我們來看幾個具體的故事。
故事1:市場部領導集體辭職大會
1996年,華為發(fā)動了震驚業(yè)界的市場部領導集體辭職大會。
1995年,華為在C&C08 交換機上取得了技術性突破,產品開始向市場大面積滲透,年度銷售額達到了15億。
但是公司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管理上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這些問題甚至制約了華為的發(fā)展。
當時從高管到普通員工,每個崗位都進行了自我反思。能夠順應時代及公司發(fā)展的人才能留下,不能夠適應的,就被淘汰掉了。
1996年春節(jié)前,華為所有市場部干部向公司總部提交了一份辭職報告,同時也提交了一份述職報告,兩份報告中,公司批準其中一份。
市場部領導集體辭職,把危機和壓力意識傳遞給了每一個員工。
任正非后來說,“市場部集體大辭職,對構建公司今天和未來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組織只要沒有新陳代謝,生命就會停止。一味顧全功臣的地位和利益,就會葬送華為的前途。如果沒有市場部集體大辭職所帶來的對華為公司文化的影響,任何先進的管理、先進的體系在華為都無法生根。”
故事2:反幼稚大會
1998年,華為發(fā)起了一次反幼稚大會。
當時華為幾千名員工,聽了一盤磁帶,磁帶里播放的是客戶對華為及其產品的看法及意見。
華為很多研發(fā)人員都有這樣的經歷:經過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新的產品終于研發(fā)出來了,但是很快他們就發(fā)現(xiàn),辛辛苦苦研發(fā)出來的產品,并不受客戶歡迎。
參與反幼稚大會的人說:“在學校養(yǎng)成的惰性使我們往往只要求完成一個原型,證明理論的可行性,至于能不能形成產品不關我的事,淺嘗輒止,經常'差不多就行了'。弄出來的東西只能躺在實驗室里。如果到公司后還以這種方式開發(fā)產品,其前途可想而知。”
后來,華為提出了反幼稚研發(fā)部門。所謂幼稚研發(fā)部門,就是指研發(fā)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開發(fā)出了很厲害的產品,但是從客戶的角度,根本沒法滿足需求。
所以反幼稚,就是要反思這種行為,從以自我為中心,轉變?yōu)橐钥蛻魹橹行摹?/P>
《華為基本法》、市場部領導集體辭職、反幼稚大會等運動,在華為內部形成了一種“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的文化氛圍,讓公司每個人對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包括華為的其他理念達成了思想上的共識。
這就像是沖鋒號吹響之前的預演,為后來機制和流程的全面變革,做好了輿論和組織上的雙重準備。
故事3:在一線呼喚炮火(以下內容以專家視角講述。)
2007年,我們“進攻”海外大客戶失敗了。
2008年,我們發(fā)起了第二次“進攻”。
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我們的新產品,剛好可以解決大客戶的痛點,客戶了解了之后,也非常感興趣。
為了讓客戶更了解產品,我們準備策劃一場宣講活動。
可是在策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沒有實物,只對著PPT講,效果會大打折扣。最好的效果是讓客戶看到實物,就能對我們講的內容更有感知。
有了這個想法,怎么快速實現(xiàn)呢?
一線的人員去找研發(fā)呼喚炮火。告訴他們,為了更好地和客戶溝通,我們現(xiàn)在有一個什么樣的需求,能不能幫我們盡快做出一個模型。
因為是達成共識的大客戶,研發(fā)很快就響應了我們的訴求,基于我們提供的訴求和概念,趕緊開始設計。
接到需求后,不到3天的時間,就加班加點把產品模型設計并生產出來了。
當我們拿著這個模型,再去跟客戶宣講的時候,就更有把握了。
除了把理念講清楚,在這么短的時間,還拿出了產品模型,一下就把客戶的技術人員征服了。
還有一次,我們去給沃達豐做一款產品的準入測試。
因為這是一款全新的產品,在技術上做了非常大的更新和迭代,從概念到落地差不多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2008年初,我們去做準入測試,在這之前,我們很有信心地在國內實驗室做了測試,一切都很順利。
沒想到,經過運輸安裝,到了測試的時候,突然出問題了。
當時我在另一個城市,在一線負責測試的項目組打電話告訴我,這個產品可能出問題了,設備測出來的性能和效果達不到我們以前設計的要求。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很有可能失去和大客戶的合作機會。
而且因為是新產品,大家都非常重視,當時已經跟客戶約好了,要帶客戶去現(xiàn)場測試體驗。
更重要的是,此時客戶已經到了測試的城市,準備第二天就去現(xiàn)場體驗。
一切準備就緒,就差臨門一腳,這時候居然出問題了。
情況非常緊急,大家的第一反應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在客戶面前搞砸了。
要趕緊想辦法解決,我們立即聯(lián)系了國內研發(fā)團隊,尋求支持。
因為有時差,國內研發(fā)團隊接到需求的時候,差不多已經是下午了。
后來,研發(fā)連夜組建了一個項目團隊,針對現(xiàn)場問題做復盤、做檢測。
經過研發(fā)及一線團隊一宿的努力,最終發(fā)現(xiàn)了問題,并成功解決了問題。
最終按照原計劃帶著客戶去現(xiàn)場測試,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用流程和機制,確保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
類似的故事,在華為還有很多。
為什么華為的銷售可以在一線呼喚炮火?
為什么一線的壓力,管理層的壓力,能夠無依賴地傳遞下去?
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在公司內部建立一種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
華為一開始也吃過“各自為戰(zhàn)”的虧。
2004年華為進入蘇丹市場,2005年取得突破成為過億代表處。但是在2006年一次關鍵競標中,卻遭遇徹底出局,友商100%中標的局面。
為什么會導致這種局面?
因為華為客戶線的人員在和客戶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了客戶的痛點信息,但是沒有把這些信息有效傳遞給研發(fā)人員。
因為銷售關注的重點是客戶什么時候下單,什么時候簽約,沒有關注客戶真正的問題是什么,痛點是什么,因為職能分工及各自為戰(zhàn)的模式,決定了產品需求是由后端來解決的。
但友商的解決方案充分考慮了客戶的痛點,幫助客戶降低了運營成本。
華為經常說,你要在一線呼喚炮火,要無依賴的傳遞市場壓力,核心是什么,就是要有明確的機制。
要怎么去呼喚炮火,怎么去傳遞壓力,哪些部門是你的炮火,呼喚完了后,怎么把這些炮火組織起來,成為體系化攻山頭的工具。
這個項目的失敗,原因之一是內部沒有形成協(xié)同作戰(zhàn)的機制。
痛定思痛之后,華為蘇丹代表處在隨后的工作中慢慢總結出了“鐵三角”運作模式。把客戶經理、產品經理、交付經理等等角色融合到一起。大家一同見客戶、一同交付、一同辦公、甚至一起生活,面對客戶的時候不再七嘴八舌、各執(zhí)一詞。
之后鐵三角模式迅速在華為內部推廣,應用在公司業(yè)務開展的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
所有人的視角都是以客戶為中心,而不是以部門或自我為中心,這其實是一種營銷模式的創(chuàng)新,從銷售團隊在前方單打獨斗,轉變?yōu)楦鞑块T協(xié)同作戰(zhàn)。
后來,華為又進行流程變革,從用戶需求出發(fā),基于當時最先進的方法,搭建讓組織更高效運作的流程。
最終,LTC與IPD、ITR一起構成了華為三大業(yè)務流程,以業(yè)務成功的最佳路徑,支撐起華為幾十年銷售額持續(xù)增長。
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也實現(xiàn)了從思想共識、機制保障、到流程落地的閉環(huán)。
用機制和流程的確定性,對抗人性的不確定性,把組織的壓力無依賴地傳遞到了每個崗位,把個人的優(yōu)秀變成了組織的優(yōu)秀。
來源:喬諾之聲;觀點/ 喬諾咨詢To B產品線營銷專家團;主筆/ 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