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開始,疫情危機迅速演變成各個企業的供應鏈危機,甚至是業務連續性危機。
為了幫助中國企業,更好的應對本輪供應鏈危機,喬諾分別在3、4兩個月,開展了成本五講,和供應鏈專題公益直播;兩次直播累計超20W+人次觀看,用戶好評率很高。
為了幫助大家,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相關內容,我們整理了直播中,客戶提及率最高的,與供應鏈相關的4個問題,并邀請了三位首席供應鏈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度的解答。
供應鏈真的需要走出去嗎?走出去需要有哪些能力?
新時代背景下,得供應鏈者得天下。供應鏈需要從后臺走向前臺、主動承擔一線作戰隊伍的職責。
葉老師:
第一,在危機下,公司競爭,已經變成了產業鏈之間的競爭。
供應鏈從原來的保供角色,變成了競爭角色。這已經不是供應鏈體系,或者采購體系自己能選擇的事情。
供應鏈必須要走到前臺,因為所做的所有工作,對整個公司的發展,都是有影響的。供應鏈,在這種危機下,走出來是必然的。
第二,如果要走出來,要有哪些相應的能力。
實際上,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很多公司內部,存在拖后腿的現象。
比如:現在去追料,追完了以后,公司庫房沒準備好,有時候根本就進不來,質量標準又很高,好不容易送過來又被迫退掉;
再比如,現在供不上了,希望研發去做替代,而研發一年只能做一次測試,下一次要三個月以后等等。
內部都是以抱怨為主,有受害者思維。但如果現在公司意識到了,把供應鏈做成前鋒,這時候一定要有,走出去的能力;
不光是供應鏈要自己走出去,還需要帶著研發、質量、物流等各部門共同走出去。
走出去,代表著主動的思想。在問題沒有發生之前,帶著團隊能不能往前多走一步,這是一種走出去的表現。
通過采購早期介入,如何與市場協同和鏈接?如何主動分析客戶?比如,把客戶前端再挖一層,增加業務人員對市場的理解。
未來的供應鏈,必然是大量的在一線進行交付的。
與客戶采購部一起,與客戶實施工程部門一起,只有和他們一起,我們才能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
汪老師:從采購的維度,如何向供應商,產業鏈的維度走出去?
如果走出去,采購人員要具備什么能力,這樣才能夠洞察到,產業鏈發生的變化、以及產業鏈的其他的玩家發生的變化,洞察出這些變化,才能對企業有所幫助。
要具備這種能力,采購就得懂技術,懂所管理的物料品類的技術發展方向,以及公司未來在這個領域,需要什么能力和技術。
知道需求之后,再看產業鏈的發展,就能有針對性的,進行瞄準、洞察、掃描企業的資源有哪些;
在這個領域,包括跨行業有哪些資源,會有哪些產業鏈的產能;
有哪些供需之間的產能平衡,哪些產業鏈的玩家,出現了什么重大狀況,會導致供需失衡的狀況。
通過思考,針對我們的洞察,給公司帶來一些主要的見解。
這些見解實際上,就是對產業鏈的能力再創造,也是對公司價值創造的,一個很重要的表現。
Tom老師:物流,怎么走出去?
現在疫情影響,物流部門收到的消息,經常是高速又封閉了、沒有貨車等。我們會收集大量的信息來驗證,物流問題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但如果走出去看一看,就會發現,有少部分公司,物流運輸來去自由。這是為什么?
關鍵是路條。那我們公司,未搞定路條,有相關的組織或者責任人,洞察過別的企業是如何拿到路條的嗎?
標桿做法也是走出去,待在辦公室、家里,是無法了解這些信息的。但是走出去看一看,或許就會找到方法。
在疫情背景下,原材料波動很大,能買得到就不錯了,還談什么降本?
先不談降不降本,先回答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的供應商,要在我們這里漲價30%,我們的客戶,能不能接受我們漲價30%?
客戶希望我們做的,我們做不到,我們的競爭對手,會幫助客戶做到;成本也是這樣,客戶希望我們降本,我們做不到的,對手會做到。
悲觀者正確,樂觀者成功。
所謂的悲觀者正確,是什么呢?過去我們看到的,那些只要求,今年成本不上漲的企業,無論是OP、JP、HY、YH,無一例外的成本,都沒有控制住,不降反升。
下面的人會跟老板說,你看我說過,今年的成本是控制不住的 ,悲觀者總是用一個糟糕的結果,來印證他的觀點是正確的。
所謂的樂觀者成功,是什么呢?
當供應商對我們漲價后,我們的客戶,不接受同比例的漲價。同時我們的競爭對手,比我們可能做得還更好;
那我們就對自己要求更高一些,做到極致的成本管理,這樣最后,反而真成功的做到了極致成本。如華為的232的原則,如MR在去年降本10%,等等案例的成功都說明了這個道理。
汪老師:
第一,我們先定義降本的基準。降本的參照物,是企業的利潤。要基于公司利潤,在思考如何達成利潤的過程中,去思考如何研發,讓產品更具相對競爭優勢。
比如,在疫情情況下,別人產品賣100塊錢,我能夠賣95塊錢,那我就是有相對競爭優勢。別人買產品、買物料的時候是90塊錢,我能買到89塊錢,就是相對競爭優勢。
在降本過程中,一是對準企業的利潤中心,另一個,要去看相對競爭優勢。
看相對競爭優勢的時候,不單單是看企業原材料,如何和競爭對手比;還包括產業鏈的相關人、相關使用材料,能不能比別人采購得更便宜。
更多的是看對標產品,要以達成利潤為中心。
最后,成本不是單向的,分為成本增加和成本降低兩個方向。特別是當成本跟競爭力、跟市場上的競爭、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是增加了我們企業的競爭力。
如果我們已經供應不上了,然后別人增加成本去供貨,我們還不增加的話,就相當于放棄了競爭。
第二,在實操的時候,可能要注意哪些細節點。
比如,高于日常10倍價格的原材料要買嗎?這個就需要看現貨市場是什么行情,因為相對競爭優勢很重要。
第三,在波動的時候,供應、成本、質量實際上是三位一體的。
原來覺得,囤貨好像花了不少錢,但實際上,后來成本反而上升了,這樣囤貨其實是為公司,節約了成本。
采購部門,要有能力跟公司保證,今天因為供應增加了成本,時間長了,會幫公司通過談判,再降回來,不能過兩個月就不管了,導致成本一直很高。
銷售需求里,會有銷售預測。那怎么針對銷售預測的需求,進行預測且做準生產計劃呢?
葉老師:
第一,預測是銷售做的預測。
供應鏈作為下一個環節,當預測不準的時候,不要去指責預測,而是要跟銷售一起做預測,把供應鏈后端的業務方法,教會給銷售。
在標桿企業,預測也是銷售的工作之一,但是預測、需要有清晰的方法邏輯和流程。
第二,預測要允許有偏差。
這些方法邏輯、供應鏈后端的懂了,銷售一線的人員,用同樣語言、同樣方法做出來,要允許有偏差。千萬不要認為,預測后就不能變了。
預測,能做到70~80%的準確率,就是很厲害的銷售和預測組織,剩下的20~30%的事情,交給后端供應鏈。
做好計劃,不是一堆數字游戲,而是懂得,它是業務管理行為。
從銷售,在前面的市場拓展機會點開始,包含我們年度規劃開始的,明年這場仗要做多少億,轉換到供應鏈設備,要買多少臺,產線要幾條,全部要換成供應鏈的業務數字。
從年度計劃開始,描述每個月做什么,每個月對準年度目標看偏差,分析風險。如果超出波動范圍內的,如何調整,如何通過安全工程趕進度。
最后,生產往下走,相對比較簡單,標準的PMC流程運作好,通過一套的生產運作流程,也可以往下走。
最難做的是需求管理。
這是所有企業,供應鏈運作的主要輸入。從理解銷售機會點生成開始,懂市場開拓、客戶選購等過程,這些都是基本工作。
只有理解了這些需求,我們才有可能去,獲取到足夠的信息。
在公司內部,協作很難,有沒有什么方法,拉通各部門的協同?
葉老師:
任何一件事情,特別在應急的時候,比如現在的疫情期間,是把很多業務快速扁平化的時候,因為很多工作,需要集成作戰。
想要把這些集成作戰的工作做好,建議大家成立War-Room,因為這些事情,都不是一個部門,一個組織,單點能夠快速應對的。
從采購,到客戶的整個鏈條,涉及到了市場、銷售、甚至研發等很多部門。正常情況,一個企業,如果沒有端到端的流程,是很難快速應對的。
疫情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讓企業快速建立,以滿足客戶需求為核心的運作機制。
比如某企業,現在單兵作戰的情況的結果是A,如果能夠按照專家描述的,或者按照軍規,挑出來的3~5條去做,結果可能就會是B。
那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各業務部門的人,集中在一起,成立一個War-Room,大家坐在一起,短平快決策,此時是建立集成作戰機制的好時機。
Tom老師:
這件事情,不是一個部門做的,是需要全公司一起合作的。對于公司的經營者、主管團隊,在危機處理上,要注意兩點:
第一點,一定要把后端供應的事情,作為一個公司級的事情;
第二點,授予后端供應鏈,包括采購部門,能夠拉通全公司的權利。
對供應鏈和采購部門,有兩個建議:
第一,一旦公司授予了權利,我們一定要有能力,去拉通和引導跨部門的團隊;
第二,一定要跑現場,比如,追料或者其他事情,要到現場去解決;包括物流要有能力帶著制造、品質等團隊,到現場去解決問題。
汪老師:
供應鏈的人員,一定要成為War-Room的leader。參與到War-Room的人,一定要把內部,和外部資源,全部集成起來。
內部的資源是誰負責?研發、甚至面向市場的企劃,把這些部門協同起來,包括供應鏈計劃。
整個產業鏈里面,對外誰來連接?通過采購,把外部的產業鏈信息、聯合在一起,主要也是靠War-Room的核心成員。
這些人員,以滿足某個產品能及時供給客戶,并提供快速解決方案為目標,建立快速決策的機制;最終使企業的產品,以及某個產品線的產品,能夠成功;使企業的銷售利潤,或者銷售收入,能夠達標;從而滿足今年的目標需求。
特別要對準戰略客戶、重要VIP客戶的需求。如何滿足,是企業需要更多思考的問題。
總結來說:
第一個,要有協同的組織,要有頂層決策的組織War-Room;
第二個,要有協同決策的機制;
第三個,一定要,走出去。
來源:喬諾之聲 供應鏈采購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