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一年來,穆勝咨詢啟動了一項專項研究,按照職級體系、干部任免、價值觀宣貫、干部能力培養、干部激勵五個方面,對華為、阿里、騰訊等標桿企業的干部管理體系進行了像素級還原,更追溯了體系形成的歷程。今天與大家分享其中關于阿里的一小部分,enjoy。
阿里被譽為干部管理的標桿之一,它早在2007年就建立了組織部,對高級干部進行管理。
從實際的效果看,對內,阿里在兼并了若干企業之后,有豐沛的人才能夠快速替換掉對方的管理層;對外,“阿里系人才”已經成為互聯網領域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有了阿里標簽的人才身價倍增。此外,“三板斧”也成為咨詢行業的著名產品,被諸多企業所追捧。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評價阿里的干部管理呢?
五大特色
我們發現,阿里有濃厚的“管理基因”,其干部管理有幾個鮮明特色:
特色一:原創方法論,強調阿里式管理理念。
從1999年成立之初管理上相對粗放,到意識到組織管理的重要性并開始行動,馬云只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這個時間,正是在業務上飛速狂奔的時期,必須承認,這是大多數中國老板不具備的定力。
創業前三年,阿里就在引入外部成熟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做“本地化”,搭建了三層管理者的培養體系(AMDP、ALDP、AMSP)。而在2010年,阿里更是推出了一整套原創的 “三板斧”,用“阿里土話”的形式呈現了若干的“阿里式”管理理念與方法。此時的阿里,已經是一個相當成功的企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來澄清、統一管理思路,這也需要極大的勇氣。
特色二:價值觀掛帥,作為評價干部的統一標準。
阿里重視企業文化的滲透,結合“阿里土話”創造了有阿里味的價值觀,之后,不斷迭代核心價值觀,從“獨孤九劍”到“六脈神劍”再到“新六脈神劍”。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基層和中高層管理者,價值觀的考核內容也有所不同,分別考核“新六脈神劍”和“九陽真經”。后者強調帶團隊和傳遞公司文化的能力,價值觀的考核標準也上了一個層次。
我們進一步發現,阿里的價值觀模型幾乎替代了領導力模型,成為了干部評價的重要標準。甚至可以說,在績效評價難以精準的背景下,價值觀成為了最大的評價標尺。一手用“新六脈神劍”和“九陽真經”來務虛,一手用“管理三板斧”來務實,阿里可謂把對干部的影響做到了極致。
特色三:海量場景,對干部進行理念和方法的滲透。
阿里結合干部管理“三板斧”方法論,對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分別定制了不同的課程。此外,為骨干高管開設的“風清揚班”和“逍遙子班”,由馬云、張勇親自培養,這足以看出阿里對人才梯隊培養的重視。
一般企業的老板也會重視自己對干部的影響,但如果要他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對干部進行系統教育,他們就又會退回去。他們可以無數次地為干部“訓話”,但卻不會認認真真地梳理自己得意的方法論,來為干部“授課”,哪怕一次。阿里能有這樣的定力,持續誨人不倦,似乎或多或少來自馬云的“教師基因”。
特色四:政委制度,關注文化傳承和干部培養。
2004年,阿里推行了頗具特色的政委制度,開始為每個事業群和業務單元派出政委。在阿里的政委制度里,強調政委既要打造和傳承企業DNA,又要參與業務部門日常工作,做團隊的“二號人物”。在外部人員的招聘中,政委也享有一票否決權。
說白了,政委其實就是一群有阿里文化烙印,同時對組織建設有專業能力的人,負責幫助業務Leader進行團隊管理、人才培養和業務決策等工作,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實現阿里文化的保留、傳承和弘揚。顯然,阿里通過政委實現了對各個條線業務Leader的制衡。
特色五:重視“阿里味”,招聘選拔流程層層篩選。
阿里極具特色的干部管理,需要的是一群“有阿里味”的人,于是,他們在招聘選拔上設置了極其嚴苛的程序。
阿里對干部招聘有明確的標準,面試流程也是設置了層層篩選,從最初的直接主管的能力把關、到政委的文化把關、再到跨平臺高級管理者的組織把關,最后到“聞味官”的味道把關,每一層的面試官都有一票否決制。如果“聞味官”覺得應聘者味道不對,應聘者就不會被錄用。
有意思的是,即使是高級管理者,在初入阿里時也不能實施招聘。阿里的理由是,此時的他們盡管能力突出,但還不理解阿里。
三大假設
阿里的干部管理,是個讓人難以評價的體系。
你說他對,好像又漏洞百出;你說他錯,好像又邏輯自洽。別人引過去,好像就不好用;他們自己用,雖然跌跌撞撞但好像體系又挺強大,且還有彪炳的業績加持。
追根溯源會發現,上述的關鍵分歧在于三個環環相扣“管理假設”:
假設一:管理究竟是“科學”,還是“溫度”?
這是阿里干部管理體系,甚至是管理體系的核心命題。現實中,我們大可以分析出阿里干部管理的一些bug,例如價值觀考核無效,再如叫花名無法去官僚。但如果你提出這些問題,阿里人就馬上說“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或者反駁說這是“借假修真”。
換句話說,阿里的干部管理體系有點“信則靈”的意思,他們營造了一套自己的信徒會相信的邏輯。這套邏輯有一道門,進入的就會相信且覺得合理;在門外的只會覺得“玄”,難以理解。至于要不要進門,那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
例如,什么是“阿里味”呢?阿里傾向于不設置精確的評價標準,而更多的是憑“聞味官”的感覺。你相不相信有“阿里味”這個東西呢?你相不相信“聞味官”能夠聞出味道呢?那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
再如,對于干部評價,阿里也不主張精確評價,而是強調這“沒有公平,只是一種選擇”。說白了,如果你相信你的上級、相信公司,你就要相信他們的選擇,如果不相信,你就可以離開。
假設二:價值觀能否作為一種管理標準?能否考核?能否宣貫?
上一個假設引發了這一個假設。如果堅信管理是可以科學化的,那就一定不會選擇價值觀來作為管理標準,因為這個標準太模糊了;反之,如果堅信管理主要依靠“溫度”和“手感”,價值觀就會成為利器。因為價值觀可以無限延展,無限闡釋,無限應用。
阿里顯然已經將價值觀做為了核心的管理標準。阿里的干部分類模型里,一個維度是績效,這個維度的評價和其他企業一樣,長期拉不開差距,困在“平均3.5”里;另一個維度則是價值觀,雖然同樣拉不開差距,但卻可以作為一把懸在被評價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價值觀可以考核嗎?雖然阿里已經用“行為錨定法”對新六脈神劍進行了闡釋,但這種標準依然難以考核。一來,員工的行為模式相對穩定,不可能每季度/每半年變一次;二來,員工很容易將自己的行為保持在不扣分的檔級上(及格分)。結果自然是,除了重大的獎懲,絕大多數上級都會為下級平均給分。如此一來,價值觀考核實際上就失去了對員工的牽引作用。
跳出來說,價值觀如果不能考核,那可以宣貫嗎?顯然,價值觀的宣貫是有必要的,但至于有多大作用,這個就又回到“信則靈”了。
假設三:政委能不能作為一種組織的控制手段?
上一個假設又引發了這一個假設。組織大了,應該如何控制呢?馬云給出的一個重要答案是政委體系,更準確地說,是政委體系推動價值觀滲透與傳承。
客觀上說,中后臺的資源和政策都有統一性,不可能適配前臺的每個業務單元,深入業務場景的政委(或叫做HRBP、組織中臺等)可以充當極好的潤滑劑。但政委發揮這種作用的前提是,他們有一個作用的載體。那么,阿里政委發揮作用的載體是什么呢?
阿里對政委的要求有四個——懂業務、促人才、推文化、提效能。現實中,“懂業務”是個前提,而“促人才”和“推文化”則是阿里要求的重點產出,遠遠大于“提效能”。直白點說,以價值觀選人才,推動價值觀滲透、傳承,才是政委工作的核心陣地。
問題來了,價值觀作為政委發揮作用的載體效果如何呢?其實,一個政委有沒有“促人才”和“推文化”,這顯然是不好客觀評價的。所以,政委無疑強化了對業務單元的控制,但至于有沒有促進業務單元的良性運作,在價值觀的陣地里,這依然是個“信則靈”的問題。
多方信息顯示,阿里政委的確也遭到了不懂業務、信仰動搖、權力過大等質疑。極端的說法甚至認為,阿里的部分政委有淪為“錦衣衛”的嫌疑,而有意思的是,HR的“錦衣衛化”正是人力資源分管合伙人彭蕾多次提及的警告。現實是,當阿里預設了一種不被監督的權力,那這種權力的濫用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部分政委最開始是“屠龍少年”,最后有可能也變成了“惡龍”。
一點思辨
阿里的干部管理算成功嗎?其他企業能不能學阿里?這里,我還是談談個人的一點看法。
阿里的干部管理體系是一把利劍,匹配了互聯網與數字化時代,為他們的發展迅速打造了強悍的干部隊伍。但這把利劍是把雙刃劍,存在一定風險:
其一,這個干部管理體系建立在馬云極強的創始人權威基礎上,有著他濃郁的個性,屬于“道”的范疇,其可持續性容易受到挑戰。
該體系很容易在創始人意氣風發時被建立起來,但也容易在創始人隱退之后被動搖基礎。有些觀點本身并不客觀,屬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因為相信所以看見”“管理沒有公平,只是一種選擇”,有創始人的背書時就會特別有力,反之就會失去影響力。
其二,這個干部管理體系過分強調了“價值觀”“阿里味”等主觀標準,給予了上級“無限開火”的考核評價權,容易導致管理上的失控。
“價值觀”“阿里味”屬于“形而上”標準,上級領導自然可以“自由發揮”,憑借自己的理解來闡釋,形成自己領地里的“土規矩”。如果干部們都沒有太大的私心,那他們的下級就會凝聚在企業的價值觀周圍;但如果干部們有了不當的私心,那企業就會逐漸“江湖化”,干部們就會擁兵自重,團隊就會分崩離析。
那么,干部們會不會有太大的私心呢?價值觀能發揮正本清源的作用,還是會被濫用?這還是回到了創始人權威的問題。如果創始人在位,鎮得住場,那問題就不大。但如果創始人退位,干部中的老臣們就很容易產生類似的傾向。
從我們接觸的信源來看,的確有反映阿里存在“江湖化”傾向的觀點。盡管現有證據無法支持我們做出篤定判斷 ,但對于阿里來說,這至少算是一個可能的風險。
其三,一個過于主觀的評價系統,再加上太多“一票否決”的程序設計,容易導致企業過度“人情化”。
為了讓干部適配這套“信則靈”的體系,阿里在招聘和選用流程上設計了嚴苛的層層審核。表面上看,這種方式是審慎擇人,但實際上,這種設計有可能選出“會處關系而不會做事”的干部,導致有個性的人被流程斃掉。而如果干部們收起個性,將精力放在為人處世上,那企業的戰斗力就會被逐漸耗散。阿里有沒有這個問題?可能只有阿里的同學們有發言權了。
所以,我的結論是:
一方面,我們要看到阿里干部管理體系中的精彩實踐。阿里重視組織管理,投入巨大成本淬煉原創管理方法論,并持續進行宣貫、拉通的精彩實踐,這值得所有企業學習。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阿里干部管理體系的“雙刃劍效應”。早期的創業公司,可以采用阿里的干部管理體系,這樣簡單直接,能解決企業當下的生存問題;而一旦企業長大,就必須在這個體系的基礎、標準、程序等方面迅速切換,將“人治”推向“法治”,打造出更有普適性和持續性的干部管理體系。
想吸收阿里之長、建立靠譜的干部管理體系嗎?不妨聽聽穆勝博士全新迭代的爆款課程——《干部管理:如何打造寒冬鐵軍?》。該課程經過穆勝咨詢團隊多年淬火鍛造,不僅像素級還原了若干大廠的創新實踐,還總結了一套落地性極強的原創操作模型,堪稱企業過冬神器。馬云重視干部管理,于是良將如潮照亮了阿里的前程;奧特曼心中有光,于是攜手保衛了宇宙的安寧。學嗎?來聊!
來源:穆勝咨詢;作者穆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