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形勢下,大部分企業共同面臨物流方面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尤其是出海企業的跨境業務:第一個是海運運費暴漲,一箱難求;第二個是需求波動大,不確定性增加。
有一組數據,以40尺的柜子為例,現在從中國到北美,價格從平常的5000美金左右,去年一下漲到2萬美金,比原來暴漲了5倍,盡管如此,還是一箱難求。
壹:集裝箱利用率
受疫情影響,美國很多港口集裝箱滯留嚴重。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美國的集裝箱積壓達40%之多。
有句古話叫:盛世的古董,亂世的黃金,現在是:疫情下的貨柜。
極端情況下,企業采用什么辦法可以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呢?
很多企業選擇躺平,而同樣的挑戰和境遇,那些優秀企業另有一套方法。
家電行業最優裝箱率可達85%,通訊設備行業裝箱率目前最優可達78%。
而現實中大部分的企業是達不到以上標準的。
裝載率最優的標桿企業是如何提高裝載率的?
首先,工藝人才。裝載率反應的是物流工藝的技術水準,要有具備這樣專業能力的工藝人員給企業的裝載率設計裝載方案。
第二,模型工具。例如計價模型、裝車模擬等落地工具。
第三,規則標準。基于計價模型,包括裝箱方案等工具,需要有一套標準化的規則和標準,來精準支撐企業集裝箱裝載率的測算。
以上基礎要素之外,企業還需要做好協同。
企業物流部門要從研發部門對產品的包裝設計,還有采購部門、制造部門等等的拉通協同。這些部門之間必須一起實施裝載的優化方案,共同努力提升整個裝載率。
除了裝載率之外,包裝材料也大有可為。例如現在用的是木箱,是否可以采用紙箱、鋼架等等替代方案。
因此,在暫時企業還沒有議價權的情況下,外部環境出現極端狀況是,集裝箱利用率的問題顯得至關重要,企業可以先從內部優化控制成本。
貳:洞察意識
現在海運價格這么高,企業又沒有很高的話語權,除了臨時詢價,是否還有別的辦法應對?
舉例來說,蘋果公司每年有春、秋兩次發布會,分別在每年3月和9月。9月份的發布會通常會比較受期待,因為會發布最新款手機。
有位非常聰明的物流經理,在香港機場獲取到了一個重要信息:
蘋果公司大概率會在新機上市的前后一周之內,鎖定香港貨運機場的全部運能,以確保新品上市以后手機能夠及時交付。也就是說,如果其他企業想要在那個時候訂倉,就算是付空運費用直接翻倍都訂不到。
這個物流經理回來之后,立刻做了以下事情:
首先,緊急與本企業訂單和制造部聯系,提前完成在這段時間內主要訂單的交付,錯開運價高峰。
第二,提前與長期的合作供應商溝通,確保在此期間所有的供應商能夠按照議價提供基本的貨運倉位,保障訂單交付。
這兩個舉措,體現了在危機之下如何采取相應的措施,規避掉危機帶來的更大的損失和影響。
從小故事里面可以看到,這位優秀的物流經理具備非常敏銳的嗅覺,也就是企業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洞察意識。
洞察,在企業內部的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尤其物流受到外界環境,包括大的政治環境、政治因素、自然災害等影響非常大。
物流部門要有專做洞察的團隊或者專職人員。
叁:發展“同路人”
2010年,歐洲冰島火山爆發,受火山灰影響,4月15到19號短短的5天時間內,整個歐洲國家的航空公司共取消了超過7萬個航班。
在當時基本全航線都沒有倉位的情況下,某跨國集團公司物流服務商推掉了其他客戶的貨物,專程包機為該公司保交付,甚至在沒有談判價格的情況下,就已經安排了第一時間空運到達。
為什么服務商愿意這樣在危機的時刻伸出援手?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同路人”。
該企業跟合作伙伴之間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把他們稱為“同路人”。這種關系不是簡單的利益關系,更重要的是跟他們之間的長期合作協議,并且堅守契約精神,相互之間互利共贏。
這種情況下,雙方才能一起面對在合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共同成長、共同解決問題,也使得雙方在極端的危機環境下,能夠共同承擔風險、共同努力克服。“火山灰事件”讓企業能夠看到在特殊時期誰才是真朋友。
那么,大部分企業跟優秀企業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
第一,集裝箱的裝載率不高。
第二,缺乏市場洞察。洞察企業的對手、洞察企業的客戶、洞察整個市場大環境、洞察合作伙伴、洞察價格波動趨勢、洞察客戶的反饋意見等。
第三,缺乏長期的穩定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選擇,首先要考慮實現聚量的基礎上,尋找有共同追求和價值觀的企業。
肆:如何應對客戶需求波動
無論是遇到外部的疫情、戰爭,客戶的緊急需求,還是內部由于協同問題產生的不確定因素等,這些都有可能對企業的物流成本產生巨大影響。
諸多影響因素之下,企業到底如何應對才能掌控不確定性?
首先,在極端的戰爭情況下,比如現在的俄烏戰爭。
從企業的視角看,港口全部關閉,只能尋找周邊路線繞行,這意味著周邊的線路一定會發生擁堵。繞行以后,不僅運輸速率會平均延遲一周或兩周,費用成本也會增加很多。
面對如此境況,企業除了被動面對,是否能夠主動采取策略措施來規避風險?
首先在企業內部,要構建一整套物流風險應對機制,提前儲備備用的供應商和備選的項目,和備選供應商提前達成合作協議,可以讓企業在面對下一次風險的時候變被動為主動。
外部大環境在變,變化更快的是企業的客戶。疫情期間,醫療企業相關產品的需求量都非常大。
有一家在廣東的醫療企業客戶經常給出需求量又大又緊急的訂單,而且時間要求非常緊,通常1~2天的時間就要完成配送。
但是由于產品的生產工廠備貨不足,經常需要從其他的地區調貨。大量且緊急的調貨給物流部門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導致倉庫經常爆倉,而且沒有足夠的運輸車輛。
于是該企業不得不在緊急情況下出高價租用當地物流公司車輛,從而使這種跨區域的物流成本大幅度增加。
這類情況反應了客戶需求變化對物流成本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緊急的需求導致物流部門沒有時間反應和應對,沒有時間找到合適的資源完成物流作業支撐交付。
解決類似問題,有以下措施:
第一,倉庫網絡合理布局。企業無論在中國區域,還是在國際范圍內,倉庫網要做合理布局,通過優化和整合使線路和資源配置更合理。
第二,發貨模式選擇。例如,原來企業的貨物要從工廠發到區域大倉,然后再發給客戶,可以嘗試從企業工廠或原產地直接發送給客戶,在客戶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可以去企業工廠或倉庫自提等。
第三,跟物流服務商之間的合作策略。對于企業來說,企業所有的物流業務是采用外包還是自營?外包是把運輸包出去,還是把倉儲包出去?哪一部分是成本與收益是最好最優的方案?這些都是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
伍:業務訂單一個流
某通訊公司產品需求增長非常迅速,過去很多貨物需要臨時存放在辦公室,基本滿足1~2周內交付。
隨著市場的逐步擴展,在銷售量增加之后,銷售部門要求物流部門必須在兩周之內要找到500平的倉庫,以應對未來一個月的交付量。
但是緊接著在三個月之后,貨量又暴增了兩倍,銷售部門又要求物流部門必須在兩周之內再增加2000平的倉庫,否則未來三個月之內沒有辦法應對交付。
這樣的需求挑戰非常大,找遍了整個城市內的可用資源,都沒有能夠滿足倉庫需求,最后導致客戶不得已取消了 50%的訂單轉給競爭對手。
在這樣的情境下,到底是誰在這里掉鏈子?是因為物流部門沒有找到倉庫,還是銷售部門?
兩個部門之間如何能夠建立連接,如何能夠去攜起手來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所以在企業的訂單和物流業務流中,怎么樣能夠讓它保證是一個流,非常關鍵。
陸:標桿企業如何在做
首先,要有物流應急風險管理的機制。
第二,建立銷售計劃跟物流的協同機制。
第三,訂單統籌與物流的協同。
是不是做好前面的協同跟應對,問題就能徹底解決了呢?No。為什么?
一旦企業的場景發生變化之后,企業就要重新去審視前面所建立的機制,是不是能支撐新場景下的運作。
舉個例子,企業現在是TO B的,未來可能要往TO C的方向發展。
那么TO C 場景之下所有配套相應的管控機制、流程、系統,可能都要做大的調整。當然企業也有可能是TO C變TO B,甚至有可能原來交付范圍在某個區域,現在要擴展到全國,從國內要拓展到海外,這也是不同的場景變化。
現在是單工廠交付,以后變成多工廠的布局,到海外設工廠,那么海外的工廠跟國內的工廠在管控機制上存在差別,這些都會引起原來整個機制的變化和優化。
甚至有些企業可能想把企業的物流做到物流的企業,這就是更上一個層次,原來是服務于企業內部的物流,確保整個物流在內部的運作順暢高效,未來可能要變成能夠服務更多的企業,變成物流的企業。這種種場景的變化都要引起調整。
最后,送給企業三句話:
第一,洞察是基礎。
第二,端到端的協同是關鍵,從前到后拉通整個端到端的信息、數據。
第三,頂層設計是方向。保證整個框架能夠穩定,是整個物流業務能夠穩定發展的基礎。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王俞,喬諾供應鏈與采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