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IBM把個人計算機業務分拆出來賣給了聯想,這家世界最大的計算機公司,轉型為不生產個人電腦的企業;
通用電氣公司從制造型企業轉型為服務型企業,現在又準備回歸制造業。
而許多曾經的行業霸主,如摩托羅拉、諾基亞、柯達等等都已經成為了時代的過去式。
不難發現,企業當前的經營業績是由過去的業務決策所帶來的,而未來的經營業績取決于現在的業務決策。
企業如果不能根據當前的外部環境變化,做出及時有效的決策,把握住危中的機會,明天就會成為“溫水中的青蛙”。
管理者只有將資源分配給機會,而不是問題,才能創造出成果,擁有明天。
管理要聚焦機會,而不是問題
一、駕馭機會的前提是,必須學會駕馭動態的組織。
春節時,有家企業請我去給他們公司內訓,這家企業每年的目標都是沖刺100億,可結果卻是年年都在原地踏步。
為什么呢?
這家企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求穩。人不行,不敢拿下;想動組織,又怕亂。
然而,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只有把變革、變化當成一種常態性化的事情來做,才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
組織要經常折騰,不折騰的話,當突發情況來臨時,再去折騰,就像汽車冷啟動一樣,費時費力還傷害發動機。
如果企業已經適應了常態化的變革,那當再遭遇到大的危機時,就會類似汽車的熱啟動,很快就適應了,只不過是壓力增大了一點,不至于直接熄火,報廢整個發動機。
華為幾十年都是這么發展過來的,即使再來一個很大的不確定性,華為還是這樣去做事情,只是變化程度更大了一點而已。
二、真正重視管理,要有常態化的管理預算。
華為每年的管理預算,約為總預算的1.38%。好多企業都沒有相應的管理預算,做一場培訓甚至都是臨時申請的。
平時都沒有管理的相關動作,怎么能說自己重視管理呢?
三、企業里為什么會出現“偽高管”?
說到培養管理能力,很多人就認為是做幾場培訓。然而,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培訓能產生商業領袖。
領袖都是在具體的業務中,總結規律、形成有效的管理舉措,實踐干出來的。
企業里如果沒有常態化的管理實踐,怎么可能產生真正的高管呢?產生的都是偽高管。
所以企業要反思,我們的管理環境是否具備長出真高管的要素?
四、要從業務到管理,不要從管理到業務。
很多企業的管控措施一大堆,仿佛把人五花大綁著。這樣的環境下,大家怎么可能做好業務?
后臺部門能否變換一下心態,以服務的心態去支撐前線作戰?像華為經常說的,讓一線呼喚炮火,后方提供資源。
因為只有前臺組織有需求,中臺和后臺的組織才有存在的必要。
大部分企業,在設計組織架構的時候,總部的組織很清晰,中后臺組織也很清晰,然而就是看不到前線的組織。
在組織結構圖中,沒有打仗的組織,中后臺也不關心前線的將士們有什么樣的困難和問題。
這樣,后方的支持是不可能到位的,那些前線的戰士們很無助,仗怎么可能打得贏。
因此我們要努力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
·習慣由外往內看問題,而不是由內往外看問題。
因為當我們總是由內往外看問題時,往往都會覺得麻煩問題一大堆;若習慣由外向內看問題,則會發現其實我們的機會更多。
·習慣用動態思維,而不是靜態思維看問題。
當我們用動態發展的思維去看問題時,往往會意識到問題突然不再是問題了,而是促進更好發展的機會。
創造機會的四個好方法
一、經常與客戶在一起
大家都知道,修地鐵時,泥土和垃圾的處理成本會非常的高。
在深圳時,我就碰到了一家企業,針對泥土和垃圾處理,研發出了自己獨特的泥水分離系統,很快就把現場的成本降下來了許多。
使用這套系統后,他們根本都不用把這些泥土拉走,也不用去填埋了。這套解決方案就是和客戶一起在現場創造出來的。
二、越是困難時期,越要做厚客戶界面
1.創造機會離不開與客戶的深度對話。
人類很多深邃的思想,其實都是對話出來的,如匯集柏拉圖思想的《對話錄》,匯集孔子思想的《論語》等,創造機會的過程一樣需要深度對話。
評價營銷人員的標志之一,就是看他是否具備點燃客戶、與客戶開展一場有來有往的對話能力。
為客戶“器官配型”,是一個與客戶打成一片,進行交流、診斷、探索、提議、行動、確認……的復雜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準確把脈客戶的壓力與挑戰,向客戶提出有獨特價值的解決方案。
顯然,這是一個“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活兒,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客戶“泡”在一起,才能“發酵”出深層解決方案和“泡”出機會來。
企業機會不夠,往往是因為“泡”在客戶那里的時間不夠,時間在哪里,一個人的成功就在哪里,人如此,企業亦如是。
縱觀企業現狀,一些企業從事“器官移植”的人都少,更甭提在“器官選型”上的資源投入了。
企業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泡”在內部,天天有開不完的會,解決不完的問題,如果解決問題還不能帶來客戶選擇,豈不又是增加了運營成本?
企業看似很忙,其實不過是一種虛假繁榮罷了。
建議一些企業出臺相關政策,將客戶界面做厚,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公司的流量入口。
2.機會是用時間“泡”出來的。
不是說誰與客戶“泡”在一起,都能創造機會,必須是那些對客戶業務有深入理解的人。
他們需要把時間“泡”在客戶端,對客戶需求進行精準“測繪”,才不至于要么簡單地跟隨客戶的需求,或者簡單地跟隨內部現有的能力來做事。
這么做看似企業在客戶端“浪費”了時間和資源,但由于“測繪”準確和事先管理好了客戶期望,讓企業各環節大大提高了命中率和工作效率,減少了很多冗余工作量,這其實是一種最低成本的運作方式。
同時,這種前端控制的運作方式,在投標之前就為企業構筑了價值壁壘和競爭優勢,有利于企業將機會變現。
三、開放“創面”,是成長的最短路徑
很多企業害怕客戶知道自己產品的問題,然后會一直捂著,結果把“傷口”都“捂爛”了。
產品升級最好的方式和最短路徑,就是放開我們的“傷口”,讓客戶來挑剔,讓客戶來幫我們找毛病。
2003年,英國電信到華為認證。當時認證的結果是,華為除了廠房設施方面不錯以外,其他的全部都不及格。
這種情況下,華為是怎么做的呢?
華為立即成立了一個公司級的項目組,花一年時間從各個方面全面提升。
到了2004年,再把英國電信請來給華為認證時,華為的提升速度讓客戶大吃一驚,后來華為成了英國電信21世紀的戰略設備供應商。
英國電信認證華為,從另一個側面看,更像是為華為撕開了一個“傷口”。沒有英國電信認證,華為壓根兒就沒有意識到,自己離國際一流運營商的要求還有如此大的差距。
可見開放的文化,對一個企業有多么重要。
企業也好,個人也好,都要從“我”之外的一切出發,這樣才能防止“執我為實”,找到自身的問題并加以改進。
華為的開放文化,體現為華為在客戶面前,并沒有捂著撕開的傷口不讓透氣,而是開放創面,讓創面自然結痂、愈合,再結痂、再愈合。
這個過程,本質上是華為能力再造、知識結晶的過程。
客戶撕開傷口,才能讓企業看到自身問題(問題是頓悟的開始)。企業要在規定的時間窗口內,將能力迭代到一個新的層次,這是一個探索未知的旅程。
在這個旅程中,如果有人不斷地提醒我們哪兒有問題,其實就是在給我們的學習提供導航。在這個過程中,客戶的心智本身就是一種能量的輸入。
既然是這么好的一個導航,那為什么一些企業不愿意開放”創面”、接受客戶的挑剔,不愿意“安裝”這個導航呢?
主要原因是價值觀假設使然。
人性是趨利避害的,在一些人眼里,問題等于有了不好的影響,于是會本能地做出自然反應消除影響。
如果我們問一些企業,客戶投訴是好事還是壞事?
得到的絕大多數回答是,客戶投訴是壞事。但數據統計表明,相比未投訴的客戶,投訴的客戶復購率會上升約10%。
客戶會投訴說明在乎我們,即使投訴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客戶至少釋放了情緒;
如果投訴得到了及時有效的解決,客戶重復購買的比例會上升約40%,從客戶不滿意轉變為客戶忠誠。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跟著感覺走,正確的價值觀假設應是問題等于機會。
企業應建立鼓勵客戶投訴的機制,而不是排斥客戶投訴,通過開放的客戶問題管理,可以盡可能的把"客戶"變成"忠誠的客戶"。
有一家企業,每年都會例行調查客戶滿意度。他們發現,有一個曾經的大客戶,每次給的滿意度分數都很高,也不反饋任何問題,但就是沒有后續訂單。
這家企業忍不住私下去打聽,才知道客戶與競爭對手在合作,滿意度調查他們給高分的目的,居然是不想讓這家企業去打擾他們。
這件事對這家企業觸動很大,他們深切認識到,客戶滿意不等于客戶忠誠,客戶不滿意也不等于客戶不忠誠。
關鍵在于企業要發自內心,真正在乎客戶的聲音,用心解決客戶的問題。
企業如果不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假設,代價會越來越大。
一些企業花費在質量管理上的成本很高,質量管理隊伍非常龐大,但問題還是層出不窮。其中縱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各部門形成了關起門來悄悄解決問題的文化。
彼此捂著自己的創面,導致創面越捂越爛,加上部門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捂著的問題越來越多,常常是“按下葫蘆起了瓢”。
企業不得不通過增加質量管理人員的方式來控制問題,但在出現問題的層面,永遠找不到真正解決問題的答案。
什么是質量?質量等于滿足客戶要求,卻不主動接受客戶的挑剔,不讓客戶撕開創口,不建立反饋回路,那企業怎么知道自己的產品是不是真的滿足了客戶要求?
一些企業寧愿花重金養那么龐大的質量管理團隊,也不愿接受客戶作為企業免費的質量工程師,真是咄咄怪事。
企業自己的質量管理人員畢竟只是客戶代表,客戶直接傳回的要求,理論上比質量管理人員傳回的要求更加精準、真實、可信,圍繞客戶的要求去努力,鏈條最短,效率更高。
總體而言,客戶反饋問題的出發點是為了合作,產品如果出了問題,客戶一般會給企業一次改正錯誤的機會,企業只要積極改正了錯誤,客戶滿意度往往會更高。
因為客戶不僅從中看到了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還看到企業對待客戶的用心態度,因而客戶對企業的認知會更加豐滿。
但如果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客戶很難再原諒企業,企業應充分抓住客戶包容自己的機會,快速解決問題,改善質量。
英國電信認證就是非常應景的例子,英國電信參與進來,他們發現了華為的諸多問題,在后來的接觸中,他們見證了華為在這些方面的長足進步,最后,英國電信選擇了華為。
四、目標一定要有過程管理。
之前幫一家客戶做咨詢,他們每次業務目標的偏差都很大,僅百分之二三十的完成率,但過程無人管理。等到年底算賬時,就會差得更遠了。
目標一定要有過程管理。
首先,我們的市場空間有多大?比如說有300個億。
然后,在300個億里面,在這空間中,我們的機會點、線索有哪些?我們要找出來,比如說有200個億。
最后,我們年底要達成什么樣的經營目標?比如說100個億。
我們一定要形成這樣的漏斗。
我發現好多企業光盯著經營目標,而不盯著線索,更不去盯著市場。如果只盯著100個億的經營目標,且沒有過程管理,最后不就只能完成50個億了嗎?
只有盯著機會200個億,才有可能完成100個億目標,我們必須形成這樣的管理方式。因為目標是靠一個個機會,一個個線索去實現的。
最后的話:
在企業發展中,只有把資源分配給了“機會”,才能創造出成果,這是企業在“做正確的事”;
如果把資源分配給問題,解決問題的本質只是在進行效率改善,這是為了“正確地做事”。
而從企業經營的邏輯來看,企業首先需要的是效果,然后才是效率。因為沒有效果的效率是無意義的,沒有效率的效果是不成熟的。
所以我們始終都要堅持“把資源分配給機會,而不是問題。”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胡賽雄 喬諾組織活力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