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諾在歷年的咨詢交付中,接觸過一些這樣的企業,他們處于行業頭部,成立差不多20年,卻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公司的老業務已經失去了競爭力,或者增長已經到了天花板。每年做戰略的時候,都很希望有第二曲線。但實際上,公司掙錢的只有一個老業務,同時還養了一群“沒有長大的小孩”。
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是:有的業務已經生產并銷售,但就是長不大;有的業務已虧損多年,不見起色;有的業務看起來很好,但增長不穩定,總是起起落落……
為什么企業總是一個業務當家,而新業務總是做不大?如何讓新業務做出來、賣出去、形成正循環?
一個業務當家成常態的根因
通過對這些企業進行剖析,我們發現,一個業務當家成常態,新業務不能做大,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公司高層看不準、決心不夠、投入不足
在思考新業務的時候,公司不能確定它是不是未來,到底能不能做出業績。
就像老皇帝立太子一樣,兒子很多,太子卻只有一個,到底哪個更合適,看不清楚也看不準,因此決心和投入不夠。
1. 投的錢不夠;
2. 配套的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不夠。
比如,大量企業會選擇調一個中層干部、或從外面挖一個干部去做新業務。
原因二:干部低配、小馬拉車
一把手是一個業務能否做成的決定性因素。而大部分企業給新業務配置的干部基本是中層干部,這就好比讓師長當司令。
一方面,他們在團隊管理、決策力等方面的能力是有差距的。
另一方面,地位決定影響力。一個中層干部,既不能參加公司級會議,又不能與其他一級主管平起平坐,在公司層面沒有影響力,也就無法爭取和調動資源。
原因三:孤立圈養、從零開始
大部分公司對新業務的邏輯是,從外面收購一個團隊,跟他們做對賭協議,或給一些特殊的激勵手段,比如股份。
運行中,新業務跟主營業務關聯很少,研發、生產、銷售全自己管,跟一個公司區別不大,很難利用主營業務的資源和能力優勢。
所有的東西都要從零開始,甚至自己的財務、人力資源體系、薪酬激勵方式等都要重新搭建。
原因四:各級干部與人員的技能不足、行動上圍觀
很多公司認為,老業務的人根本不懂新產品,他們能力不夠、水平不行,自己培養是相當慢的,不如從外部招聘團隊進來。
而老業務認為,自己掙了錢,獎金應該多分一點,官應該大一點,認為新業務就是低人一等。公司絕大部分的干部(從高層到基層),基本不太參與新業務的事,甚至會將新業務作為茶余飯后的新聞談資,等著看笑話。
企業的新業務通常分為散養和培養兩種模式。企業對新業務是什么樣的思路和態度,就會對新業務采取什么樣的模式。
現在大量企業采用的是散養模式。散養模式的特點是機會點看不準,很多生意都想做,卻不知道能不能做出來。
這種類似創投或子公司利益捆綁的模式,特點就是廣撒網、風險分散、投入不大。面臨的問題是一堆孩子沒長大,都要喝奶,導致公司的主營業務的壓力會很大。
標桿企業對新業務采取的則是優生優育的培養模式,比如孩子生出來就要給他報培訓班,就得送他去清華北大讀書,讀完本科再讀研。一旦選擇,就抱著必勝的信念,全心投入用心培養。
那么,標桿企業的優生優育,怎么用配套的機制讓一個新業務快速成長起來,達到預期呢?主要分為三個環節:做出來、賣出去、形成正循環激勵。
如何讓新業務成功做出來?
這里需要回答三個問題:做什么?誰來做?如何管?
一、做什么?核心是做好業務選擇和業務設計
標桿企業在業務選擇上主要有三個邏輯:
1. 聚焦主航道。主航道是企業愿景上要追求實現的業務。比如有的企業要在醫藥行業做受人尊敬的企業,有的企業要在蛋糕或休閑食品上做頭部企業,他們選擇新業務應該是有利于主航道越做越強,同時能發揮主航道優勢。不是主航道不碰,再掙錢也不碰。
2. 空間足夠大。只有足夠大的空間,才能養活足夠多的人,才能在砸了大量的資源做出優勢以后,能保持很長時間的紅利,養活一個大企業。
3. 毛利足夠高。我們不能拼體力,關鍵是要構筑技術優勢,打造產品差異化競爭力,這需要大量的、長期的人才投入。只有高毛利,才能支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
選定了一個新業務,怎么把它做起來?業務設計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學習標桿。找到要進入的領域和行業的頭部企業,從它的商業模式布局到技術特點,包括怎么開店、怎么銷售、跟誰合作、組織陣型、頭部客戶是誰等,要做全方位的研究。
第二步:引入明白人。明白人是行業里理解深刻的銷售、品牌、產品等人才。他們有可能來自標桿企業或頭部企業,但這部分人不宜太多,多了會給公司主體產生沖擊。他們能在開會討論時,從對行業的理解的角度為我們答疑解惑。
第三步:群策群力。這個是最重要的,也有可能是很多企業做得最少的。新業務能不能做起來,關鍵還要靠我們自己,沒有槍沒有炮我們要自己造。標桿企業做新業務最大的特點就是群策群力。
二、誰來做?組織陣型如何展開?干部和人才如何配置?
1. 任何一個業務都要先講組織陣型,再選才
公司級戰略新業務:“太子”——皇朝的下一個接班人。
這個業務一定是公司直管,直接匯報對象是公司CEO。職級要調高,讓他跟老業務的主管有可比性。同時組織必須張開,組織張開就是對標業界標桿企業,他們的組織怎么擺,我們就怎么擺。先把位置擺好,資源可以分兩次到位。
部門級戰略新業務:可能是個“王子”或者“王爺”。
有些小產品或有些還不是看得很清的業務,還不能成為“太子”的時候,要在大組織內發育。老業務帶新業務,有一個團隊或者組織專門去看護這個業務,總體上它是放在一個家族里面去養的。
我們看到太多的公司,一個新業務就是一個部門,所有的部門還都掛在公司層面,看起來挺重要,但實際上就像一堆孩子一樣,圍著一個媽(CEO),但CEO是沒有那么多精力去管那么多小業務的。
2. 新業務或新產品的一把手一定來自企業內部,且要高配
新業務一把手,來自企業內部,他在跟老板或高層爭取資源、溝通協調的時候更容易,因為有相同的背景和經歷。若是外來干部溝通難度就會加大。
勝任的一把手一般會具備這三個特點:
要有影響力。為什么要有影響力?他要調動公司資源,調動財經、人力、生產、銷售等資源,這個人必須跟老板或部門一把手能對上話。
有成功的經驗。肯定要帶過銷售或研發團隊,并真正把產品和市場做成功了的。
有強烈的成就導向。活干不完就睡不著,天天盤算商業模式的人。
3. N-1層管理者,二把手三把手四把手大部分來自老業務,少部分外聘
N-1層管理者,標桿企業50-80%是老業務輸送,10-30%的外聘明白人。優先從老業務輸送,可以保證新業務的文化價值觀跟公司整體保持一致,業務和激勵可以差異化,但總體架構和文化是拉齊的。
4. 員工隊伍配置多少人,取決于公司希望新業務做多快和做多大
希望多長時間把新業務做出來、做多大,就按這個模型把人布下去。一般分兩次投入,壓強式飽和資源投入,一次投入60%,第二次投入40%,最多兩年內分兩次到位,資源到位的速度要非常快。
三、怎么管?配套考核、激勵等政策
1. 考核方面要符合業務發展規律,重過程管理,考評結合
業務孵化階段,領導對新業務還沒有感知,在對新業務發展規律還沒掌握的情況下,就搞一堆的指標去考核,完全是浪費。
應該先讓他進去看一看,制定總體的目標,重過程管理。多匯報分析、多研討,同時公司干部CEO要多去新業務,主動去了解新業務的發展情況。
在新業務的評價方面,不能簡單用算法代替管理,一定要用考評結合的方式,用人來評價人和業務,而不是數字評價業績。
2. 激勵規則與公司統一,適度考慮新業務的人才獲取
新業務的激勵規則總體上跟公司統一,工資機制、獎金機制、長期激勵機制、職級機制與公司是拉通的。統一是為了解決新業務和老業務的人才的流動、干部流動。
新業務的獎金由公司授予,總體的獎金跟老業務基本上拉平,比干得好的老業務少,比干的差的老業務多,基本上拿平均獎。可以適度考慮組織績效。
獎金分配到個人,就要拉開差距。干得好可以拿很高,干得差就拿很少。至于拉開多大的差距,要看每個組織的實際情況。
3. 財務預算單列
標桿公司在新業務的財務預算上單列,同時有戰略定力,持續投入。既然花了這么多時間去識別公司級的戰略,即使虧幾年也要打出來,要有必勝的信心,持續在人才和財務上投入。
很多公司著急給新業務找到跟管理團隊的利益掛鉤機制,著急讓新業務去減虧,其實是反映戰略定力不夠。
4. 在公司共同價值觀下,允許新業務有差異化的文化氛圍
標桿企業認為公司無論新業務和老業務,都應該有共同的價值觀、愿景、使命,應該圍繞在公司一個決策中心下統一管理。這也是為什么要往新業務派公司成熟干部的原因,否則溝通的復雜性就會增加很多。
但是,新業務屬不同的業務,由于賽道和對標企業不一樣,會有差異化的文化氛圍。如有些新業務偏互聯網,辦公室布置可以更簡潔、更時尚、更休閑。
這種差異化的文化氛圍是可以構建的,但價值觀不能變,比如說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
下一步,如何讓新業務賣出去?
這部分依然從這三個問題思考:做什么?誰來做?如何管?
一、選擇標桿客戶,打下樣板點,快速迭代,構建優勢
2B客戶是使用標桿和樣板來打市場。只要把頭部客戶拿下,并形成解決方案,再到其他企業銷售,難度就大大減少。
首先,打下山頭。或者做透一個旗艦店;
其次,建樣板點。一個客戶的標準打法是怎樣,客戶的滿意度怎么樣,是我們要建的樣板點;
最后,快速迭代,構建優勢。在銷售過程中要快速迭代產品,任何實驗室的產品都是一個測試產品,一定要客戶真正使用了以后,才能發現產品的問題、檢驗產品質量以及市場上的成本優勢。
但是,國內太多企業的研發不對研發產品的商業結果負責,只是對產品的進度負責。若研發只對產品進度負責,第三步就實現不了。
二、設置專門組織,人才組合搭配
公司要有一個組織對新產品和新業務在市場側負責兜底。
如果是一個獨立的業務,有專門的組織負責銷售;如果是一個新產品,要利用公司現有銷售平臺和現有渠道,也必須有專門組織看護這個產品。在2B是解決方案組織,在2C是GTM操盤組織。
戰略市場要先把人派出去,再要業績。識別出重點市場后,必須把組織陣型布上去。如北上廣深都要打戰略市場,戰略市場就要配戰略資源。組織打開,實際上就是把干部陣型排開,要配多少個什么樣的干部。一個干部就是一個節點和業務的看護人,比如品牌或渠道。
干部和人才,主要從老業務輸送、外部招聘和研發輸送這3個渠道來。
50%靠老市場輸送,老業務把優秀的人派到新業務去,既能理解文化又能協調。對銷售和渠道管理員,只要掌握30%的產品技術,把產品賣點講清楚,加上老業務具備客戶的經驗,就能把市場做出去。
30%靠外部招聘,作為外部新鮮血液補充。20%靠研發輸送。市場上需要有人懂產品,靠銷售三言兩語講是不能深入理解的。研發有對市場拓展有意愿的優秀員工,就要往市場送,這樣能力就送過去了。未來他們在市場側有問題,也可以很好地在研發內部協調資源。
三、考核指標單列,仗怎么打就怎么考
如果是共用銷售平臺,用現有的渠道和KA體系來做銷售,他們不懂新產品,新產品量又賣不大,銷售體系不愿意賣我們的新產品,在KPI設置上,有兩個關鍵做法:
一般新業務會單列一項指標,如果規模維度考三十分,那么新產品新業務考十分或十五分,通過指標單列體現新產品的重要性;
在客戶層面的山頭目標,要求指哪打哪。有些企業做一個頭部客戶獎勵2-3萬,這樣的方案只影響錢,起不到指哪打哪的作用。我們的做法是,定出指標后,比如A大區要做三個山頭項目,做不下來可能影響位置和晉升,不只是錢多錢少的問題。
如果是銷售平臺不共用,需要自己建,這時候考核兩個內容:
財務層面,主要是考規模,重在規模拉伸。但也要拿出一部分權重去鎖定利潤和回款,防止通過降價,通過犧牲毛利去實現規模增長;
山頭目標方面,重燈塔項目、能力建設、平臺搭建。典型能力如渠道能力、解決方案能力等。山頭就是指定工作的指定結果必須非常明確。
實際上我們這樣管新業務,對公司的CEO、公司的管理平臺和集團提了很高的要求,所以這對老干部、老領導都是一個很強的考驗。
四、4種激勵方式激發銷售愿意賣新業務
方式1:計算獎金業績加成。如果銷售1萬元,計算獎金時按2萬甚至5萬生成獎金。這種提成加成的方式對團隊獎比較有效。
方式2:戰略目標懸賞。公司可以拿出一筆錢專門針對新業務的指定客戶指定結果進行懸賞,跟年終獎無關,完全是額外的,額外的獎勵才能體現對戰略的重視性。戰略懸賞是按照公司對指定山頭和要求指定結果的統一規劃,自下而上的梳理、申請和自上而下的懸賞。
方式3:專項獎金。針對新業務設立一個專項激勵獎金,誰賣出去獎勵給誰,也是獨立于年終獎外的一種激勵方式。
方式4:以老帶新。很多新業務是放在一個老業務里面發育的,就需要老業務和新業務一起分錢,這是我們對新業務在激勵上的一個基本邏輯和看法。
五、財務管理對新業務的支撐
好多公司生成獎金,或者給管理層獎勵的時候跟利潤掛鉤,但新業務短期都是虧錢或不能掙錢的,財務上不想一點辦法利潤虧得更大,可能就有人不愿意去,所以財務上也不能讓干新業務的人吃虧。
公司財務在新業務上也可以有一些傾斜手段:
方式1:費用補貼。新業務在拓展中過程中,如做一些品牌、開店,公司可以補貼一部分費用;
方式2:費用穿透。就是你消費我買單。有些費用就不算進新業務,一種方法就補一半,另外就是開店的費用不用管,直接補一部分錢。
方式3:減少分攤。平臺費用可以先不分攤,在新業務長大之前不要給它太多負擔,讓其輕裝上陣。
如何讓新業務進入正循環激勵?
一般來說,有這四個方面吸引員工愿意做好新業務:
1. 廣闊空間。新業務有很多廣闊空間,未來新業務做起來員工就能當元老,升官發財都可以有;
2. 能力加持。每個人都希望增長自己的能力,接觸新東西來激活自己;
3. 公司整體的導向是一定要做出規模,才能升官發財。老業務一定要做大才能升官發財;
4. 激勵要有想象空間。沒有想象空間,就是做好做壞都算得出來,相差不大。激勵要有想象空間,干得差不僅僅是少點錢,干得多干得好不僅僅是多點錢。
所有新業務的配套方案都是圍繞“優生優育”。選擇新業務,我們就一定要把它做大,要有必勝的信心,我們有四個建議:
1. 做什么——圍繞主航道,發揮我們的優勢。
2. 做出來——要選個大將軍,配齊士兵與糧草。
3. 賣出去——明確要求,輕裝上陣,打出標桿。
4. 正激勵——激勵想象空間要大,正與負。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田野,喬諾組織活力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