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企業采購的日子可能都不太好過,原材料漲價大環境下,降本戰役到底該怎么打?
即使有的企業組建了成本管理組織,但考核機制怎么分解?
考核人員的抓手在哪?降本成效到底怎么落地?
針對這些大部分企業關心的問題,我們整理了降本學習客戶與專家的精選問答,幫助大家高效走向降本成功,在激烈競爭中彎道超車。
疫情加上限電導致我們的原材料上漲厲害,如何面對原材料上漲?如何有效控制采購成本甚至降低成本?
從去年疫情以來,大宗材料上漲,銅、鋁、紙、物流費用等大宗材料都是在上漲,這是今年整個行業都不好的狀態。每天都可能有黑天鵝事件的發生,關鍵在于如何去應對這些事件對企業的影響。
建議一:要比反應速度和決策速度,提高這兩者,就贏在了第一起跑線上。
用這個思想來指導業務去應對缺芯事件,假若等到真的缺了芯片,才想著去做資源布局,這樣就把自己放在了被動局面。
要提高反應速度和決策速度,需要在平時下功夫來構筑企業的健康產業鏈。
比如和主流芯片供應商簽訂年度框架協議,通過契約化的方式達到鎖量目的,確保企業80%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同時擁有優勢價格。當然,在供應商物料價格下滑的時候,企業也要去幫助供應商去除庫存,這樣才能達到雙贏。
這是企業的基本面,為了構筑健康的產業鏈,需要有一個穩定盤。
建議二:做到比別人跑得快。
以芯片問題舉例來說,我們的目標不是追求別人漲價我不漲價,這個目標是永遠達不到的。我們的目標是,別人漲價的時候比別人漲得慢,別人降價的時候比別人降價快。做到了這一點,價格競爭力自然就有了。
要實現這個目標,企業要去做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組織內要有人真正地去研究行業價格波動背后的原因,以及在什么場景下會產生波動,對行業做深入研究;
第二件事,構筑自己的護城河,通過合理的水位去驅動、平抑價格的波動。有了一定的水位,也就意味著有了一定的囤貨,就能夠挺到漲價的最后階段,這樣就可以贏在起跑線。
這個問題類似于海鮮價物料的問題,我們一直討論缺芯,原材料短缺,限電等問題,其實就是“海鮮價”物料如何應對波動。
標桿企業總結下來最好的方法,就是比別人跑得快,比別人決策得快,用自己的庫存水位去構筑應對漲價的溢價能力。
成本管理分解中有個KPI設定,我對這里很感興趣,想請老師講下細分拆解的可行方案給我們參考一下?
建議一:成本本身是對準公司的戰略。每年的成本對應的訴求是不一樣的。
那我們KPI拆解的過程中,一定是從端到端考慮,怎么樣使我們的產品有利潤,使公司健康成長。
必須按照這樣的原則,而不是一味的去降物料的單價。如果只是去降物料的單價,那就是在擠壓我們的合作伙伴的利潤,這不是在做讓自己增加競爭力的事情。
建議二:產品要在設計階段,規劃清楚上市的時候是不是有競爭力。
在規劃階段,就要思考清楚,這個產品上市對應的目標成本是多少。
這樣,產品的目標成本就可以分解到BOM上,BOM的目標成本進一步的再分解,就是我們每一個料號的目標成本。
基于我們每個料號的目標成本,研發在設計的時候就要思考,我現有的物料是不是能夠滿足物料的目標成本。
如果不能夠滿足,我們用什么方式跟采購一起協同,找到既能夠滿足功能需求又能夠滿足價格要求的產品。這是我們對研發和產品線以及采購的共同要求。
建議三:要去考慮這種定制物料。因為往往在定制的過程中價格越高,如果從設計階段的獨家變成最后事實的獨家,就不知道要花多少錢了。
因此,對研發和采購要共同以目標成本去作為牽引,研發和供應商共同設計怎么樣在目標成本滿足的前提下滿足功能的要求,這就是目標成本的要求。
建議四:對于我們在不同的產品持續使用的物料,在采購領域每年要進行遞減式的降價,包括半年度降價或者季度性降價,所以在采購領域既要看目標成本(上述提到的目標成本),還要再去看降幅(就每年對于老物料持續的年度降幅)。
建議五:除了對研發和采購的成本KPI指標的要求,還要去關注供應鏈的ITO的周轉。
ITO的周轉快,庫存積壓就小,資金占用和現金的占用就少。ITO的周轉率包括庫存的金額、報廢的金額,這些我們都可以去設置KPI指標。
建議六:如果我們公司自己有生產制造的環節,那還要去考慮它的平臺費用,就是說每年改進多少精益制造。
舉個例子,假設去年我的工藝制造費用是1000萬,那今年通過精益制造的方式、工藝優化的方式,我改進多少,是提升六個點還是提升十個點,每年去進行制造工藝的提升。在提升的過程中,促進制造部門自發得思考精益管理。
總的來說,我們對各個環節分解目標的時候,有的會分解到產品上,有的會分解到物料的部件上(比如說研發的和采購);也有的會分解到平臺上,比如說物流的ITO周轉。
每年在某一個領域的ITO周轉率、庫存、資金的占用率的提升,包括制造領域的提升,制造能力的提升,這一些都是屬于在平臺上,就用平臺的方式提升。用這種方式去考核業務部門,去保障每一年都有提升。
來源:喬諾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