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價格上漲,供應鏈的混亂乃至斷裂,這一切都在考驗著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
但在考慮降本的同時,我們往往很容易忽略一點:研發。
我們自認為優秀的“產品性能”,很可能是成本管控的勁敵:“過設計”。
什么是“過設計”?客戶的需求已經滿足了,或是隨著變化而消失的需求,我們還在投入大量財力研發、制造。這些溢出的水,都是“血淋淋”的成本代價。
下面將打開兩個案例,談談如何從研發的角度降本。
案例一:為了確保質量,我們的成本比對手高了30%
一家著名輪胎廠商,有一款旗艦產品,專門用于長途貨運的重卡,五年前一直位于行業冠軍,卻在近三年跌出了前十名,核心原因是成本比競爭對手高了30%,內部做了多次降本行動,但一直沒有好的效果。
供應鏈的老大被逼急了,甚至拿出采購的發票來證明真的沒有空間,再降就要出質量和交付問題了。
為什么成本降不下來?當我們打開與競品的分析后發現,為了讓這款產品壽命更長和更承重,該企業用了更高質量的橡膠和鋼圈,這兩個原材料的成本就高了競爭對手30%以上。
按道理來說壽命更長、更承重的輪胎應該打遍市場無敵手,為何會跌落前十呢?原因有三:
第一,近5年,道路質量提升,坑洼的爛路慢慢消失,對輪胎的質量要求沒那么高了;
第二,2016年9月21日起,國家頒布了新的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嚴懲超載;
第三,卡車司機更注重短期性價比,這門生意不會做太久,很可能跑了一段時間就不跑了。
客戶的需求、輪胎使用的環境,都在發生著變化,跑得更久、更耐磨、更能載重這些都不存在了,這些外部市場的變化,競爭對手洞察到了。
該企業沒有發現需求變化,這款輪胎實際上就是“過設計”了。
更好的質量意味著更高的成本,但這一部分溢出的質量,就像從水缸里溢出的水,客戶不管差距,沒有需求,更不在意;血淋淋的成本,就從這里悄然流失……
如果研發不為產品注入降本的DNA,后面的采購、生產制造、物流怎么努力,都無濟于事。
案例二:砍去充電器和耳機后,蘋果“賺”了多少利潤?
2022年1月,蘋果的市值突破3萬億美金,約等于2.5個特斯拉、5.3個騰訊、7.3個茅臺或24個中國移動的市值,約合人民幣19.06萬億元。
同時,據2021年《財富》發布,蘋果是最賺錢的公司,利潤達到574.1億美元,以26%的凈利潤率計算,也就是每天凈賺2.6億美金。
這背后,站著一款真正的爆品手機,IPhone。
蘋果剛進手機領域時,就帶著顛覆性的成本理念。在IPhone之前,手機的包裝是一個大箱子,而蘋果的包裝特別輕薄,說明書只有薄薄的一張折頁。
2020年推出iPhone 12系列時,蘋果CEO庫克打著“環保”的旗號,一刀切掉了蘋果手機的配件,充電器、耳機,經過此次調整,包裝盒的厚度幾乎又減少了一半。
對于跨國公司而言,這意味著大量材料成本、運輸成本的節省。有媒體報道稱,蘋果將充電器和耳機取消后,每年節省了至少65億美元的成本,相當于416億元人民幣。
再看華為,最近發布的HUAWEI P50 Pocket,標價8988,配件中也不再含有耳機、充電線。
很多時候,我們想著降本就是采購部門的事情,讓采購去壓價供應商,或者通過制造降本,去優化工藝、流程。但這些都是從100到90的過程,而且壓縮總是意味著艱難與對抗。
這兩個案例告訴我們,不妨跳脫出來固定的思維,考慮從研發著手,讓一部分成本直接消失,畢竟從1到0的降本更簡單。
所以,研發是核心競爭力的源頭,也可能是高成本的始作俑者。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喬諾首席專家團隊
【相關專題】研發管理培訓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