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需要有思考框架?
因為從事經驗萃取工作的緣故,我平時有機會接觸到大量工作中的專家、高手,優秀的管理者,甚至是企業家。
他們的工作內容也許千差萬別,從機器設備的故障維修、解決客戶投訴處理,到接管一支業績不佳的團隊,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但是他們有共同的特質是“思路清晰”。
面對一個挑戰,從哪幾個維度分析問題,怎樣理出解決問題的流程步驟,把握什么關鍵節點,思路非常清晰明了。
因為他們在大量的實踐中,積累了一系列應對各類情境挑戰的思考框架,在面對典型情境時,可以快速地從大腦中調用出來,因此解決問題迅速又高效。
經驗萃取就是把他們隱性的思考過程顯性化,形成一套表述清晰、結構良好的思考框架和操作過程的方法論,便于他人學習借鑒。
但是對于大多數新手來說,大腦中是缺少這樣思考框架的。表現在新手接受一項新任務時,腦子里是一篇茫然的,沒有思路,面對龐雜的信息理不出頭緒。想不清楚,做就更難。
比如,某個設備維修廠,專家老李在做一個設備故障檢查時,望聞問切四個步驟搞下來就很快弄清楚故障的問題所在,找到故障根源后,解決問題反而是更簡單的過程。而新手沒有這樣的思考框架,他們經常花了一天一夜,也找不出問題的故障根源,導致設備停工浪費。
還比如說,我們做課程開發的時候,很多人覺得自己知道得很多,但是不知道怎么組織成一個課程結構,大量的信息、素材無處安放。我給大家提供一些課程框架之后(如圖2),各類素材就可以有效地組織起來,課程開發就像做填空題一樣簡單。
但是很多人的問題是,第一不擅長構建思考框架。在自己的工作完成后,缺少對自己思考過程的反思和覺察,從中抽象提煉出自己的思考框架,只能記住一些零散的點狀經驗,這樣導致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只能想到什么做什么,任務完成的質量經常不穩定,時好時壞。
第二是不能有意識地使用思考框架。很多時候我們急于去解決一個問題,馬上陷入很多細節性的工作中,缺少對一件事的整體性思考、分析和具體的路徑規劃,往往是邊做邊想,邊想邊做,發現走不通了就推倒重來,導致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效率。
思考框架是什么?有什么用?
思考框架是人進行某個思維活動時,大腦按照一定的結構和路徑,有序地組織信息,指引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過程。
舉個例子說,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如果沒有框架做指引的時候,我們大腦接收信息就無處安放,感覺好像輸入了很多信息,但是不知道如何對信息進行歸類處置。時間長了,這些漂浮的信息無所依附,就無法從短期記憶轉成長期記憶,產生了知識的遺忘。
再者,在思考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沒有框架的指引,思考問題就像在走迷宮,沒有辦法順利找到問題的出口,不知道解決問題的起點是什么,過程要經歷哪些步驟,然后終點是哪里。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指出,人類需要先有心智的創造,再有實體的創造。
心智創造的過程中,思考框架就像是一個導航系統,給與方向和指引,讓思考質量和效率都得到極大的提升。
比如說,給你布置一個小作文,給這個蘋果寫一段描述,可以適當聯想發揮。
一般的寫法:這個蘋果又大又紅,非常新鮮,看起來剛從樹上摘下來的,味道一定不錯。
但是如果你知道用“六感”思考框架來感知蘋果,開啟想象力,哪怕再文采再普通的人,也可以馬上豐富起來。
視覺,你看到了什么
嗅覺,你聞到了什么
味覺,蘋果吃起來什么味道
觸覺,蘋果的手感如何
聽覺,你會和誰產生關于蘋果的對話
感覺,你的心情如何
比如:
這個蘋果周身通紅,說明它已經熟透了。它還帶著一片新鮮的綠葉,像是剛從樹上摘下來的。(視覺)我仿佛聞到了那誘人的蘋果香氣(嗅覺),它吃起來一定脆甜多汁!(味覺)。看到這個蘋果我就想起了我妹妹紅彤彤的小臉蛋,我等不及想伸手把它兜回家(觸覺)送給妹妹,看著妹妹抱著蘋果大口大口吃的可愛樣子,聽到妹妹跟我說“姐姐我愛你”!(聽覺),我感覺開心極了!(感覺)
你看,這么簡單的一個思考框架,就可以幫助小朋友寫作文的時候,提升她的多維感知力,寫出非常有文采的作文。
事實上,“眼耳鼻舌身意”的思考框架,大量用于電商廣告文案中,通過文字就可以傳達關于商品非常立體的描述,給目標受眾帶來全方位的感官體驗,在促進銷售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一個好的思考框架,可以實實在在地幫助我們提高思考的效率和質量。
在職場工作中,我們常會面臨大量復雜性工作任務,比如怎樣策劃一個新項目,要給高管做一次很重要的工作匯報,如何解決一個跨部門溝通難題,怎么激發下屬工作的積極性,如何組織一群陌生人開出有結果產出的會議等等。
如果你積累了一套在各個場景下快速解決問題的思考框架,那么工作也就像是帶著鑰匙去開鎖的過程,將會變得更加高效簡單,并且充滿吸引力。
怎么獲得思考框架?
那么該如何構建自己的思考框架呢?
第一種,萃取自己的經驗,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經過不斷地反思整理,抽象出一個解決某類特定問題的思考框架,并且在大腦中對框架進行驗證,觀察是否需要調整,同時也可以和同事或同行、其他高手的進行比對,進一步校驗自己的框架。
擁有自己的思考框架的優勢在于,你可以更清晰地駕馭自己的思考過程,并且這些思考框架為你的輸出分享提供了非常有力地支撐。
第二種,取法、借鑒他人的思考框架。事實上,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問題,都已經有人總結過相應的方法論,所以我們沒有必要重復造輪子,關鍵是要多聞多學。
比如在讀書過程中,或者參加課程時,以及和高手交流的過程中,不要過分關注某些細節上的經驗,而要關注作者、講師或高手的思考框架,掌握整體性的思考框架,再來統攝局部的細節經驗。這樣的學習才能夠更有效率。
很多優秀的人,都是善于借鑒學習經典的或成熟的思考框架,來幫助自己提升思考的質量和效率。
怎么使用思考框架?
第一,要有使用框架的意識。當你面臨一項挑戰性任務時,不要急著開始解決問題,切忌一開始就進入細節,先思考是否可以運用一些框架來解決問題。如果自己暫時沒有思考框架,可以去找尋前輩和他人的框架借鑒。當你積累的思考框架多了以后,你就可以像機器貓的口袋,遇到問題可以掏出一個工具,實現隨機應變。
其次,要去重視修正和迭代思考框架。沒有一個框架是萬能的,要根據實際情況去調整。思考框架從來都不是從理論上產生的,而是從實踐中萃取提煉出來的。因此具體的情境不一樣,框架可能要做一些適當性地調整。
只有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多借鑒、思考才可能積累出更多的思考框架。這樣遇到不同的問題時,就能夠調用最合適的框架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我自從事培訓以來,最大的收獲,就是在于接觸到大量優質的思考框架,在大量的閱讀、聽課和交流中,獲得了許多經典的思考框架,從而升級了自己的認知體系。
掌握了大量思考框架的好處在于,第一,不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會感覺到迷茫,因為問題沒有方法多,這個方法就是我的思考框架;第二,不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有思考框架做指引,就可以讓思維有序地組織起來,思考過程流暢而高效。
文章來源于培訓江湖 ,作者羅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