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錢的目的是什么?是激發員工奮斗精神,激發員工增長意愿,讓員工敢于挑戰高目標,從公司要我干,到我自己想多干。看似很容易,很簡單,其實很多企業都做不到。
舉個上市公司的例子,看看這種情況是否似曾相識。
2020年第四季度:公司做規劃預算時
10月份,做未來3年規劃時,各部門為了迎合老板,提出3年可翻倍,21年一定增長30%;
12月份,真正定21年經營目標時,各部門開始講故事講困難,提出21年只能增長10%,最后靠老板強行壓目標,才將目標定為20%。
2021年第四季度:業績的最終沖刺時
10月初,老板說,兄弟們,我們離目標還差10%,大家拼一把,年底就有大獎金包;
12月份,業績與目標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全年只增長10%,低于年初20%增長目標。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看看這家企業的激勵方案,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這家公司獎金方案:
部門獎金包=部門獎金基數*部門業績考核系數
1、按照員工職級,以2-6個月工資作為獎金基數,所有員工獎金基數加總,就是部門獎金基數。
2、根據部門業績達成率計算出考核系數,目標達成率90%作為生死線,低于90%考核系數為0,大于90%按實際目標達成率。
這種激勵方案為什么激發不了員工增長的意愿?
1、年初目標定的越高,年底目標達成率就越低,與其挑戰高目標,不如PK目標,把目標壓低一點,不僅一年都輕松,獎金還不少。
2、年末當目標達成率低時,尤其是低于生死線,員工就會破罐子破摔,本應踩油門沖刺變成了踩剎車控制增長,目標差距越來越大。
總結一下,想激發員工增長意愿,但結果卻事與愿違,變成了“年初時目標下不去,年末時目標差一截”,主要原因就是激勵機制是目標獎金制,獎金和目標強關聯,導致目標的PK博弈,增加了管理成本。
這個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
一個好的激勵機制,要鼓勵多勞多得。仔細審視下,你的機制是激發增長意愿,還是導致目標博弈?
只有將目標獎金制,升級為獲取分享制,鼓勵多勞多得,才能真正激發員工增長意愿,從公司要我干,變成我自己想多干。
來源:喬諾之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