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一個40英尺標準集裝箱的運輸價格已高達1.85萬美元,北美40英尺標準集裝箱的運輸價格則達2.06萬美元,相比之前的價格,同比增長了500%,而我國到北美東海岸這條海運線的價格則上漲了4倍左右。
面對爆倉猛增的國際需求與日益上漲的運輸成本,企業物流成本管理究竟如何把握全球業務暴增趨勢,消化供需失衡的漲價壓力,幫助企業甩開對手彎道超車?
下面我們將從物流管理3大痛點,談談企業如何從物流管理的角度降低成本。
物流之痛TOP1:忙活一年利潤被物流成本吞了大半
伴隨著商貿流通的發展,我國物流業由此迎來巨大的市場需求,但外部動蕩因素持續疊加,不論是空運、海運還是國際快遞都出現了超出預期的爆倉與漲價現象。
空運方面,香港-北美/香港-歐洲/法蘭克福-北美等為代表的航線運價,2021 年1-7 月的平均運價較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高達106.9%/65.4%/90.6%。
海運方面,2021年,中國、東南亞至北美東海岸的海運價格首次超過了每標箱20000美元,即使是如此天價,也是一箱難求,交付時效完全無法保障。
喬諾輔導的一家企業,當老板打開經營數據仔細對比時才發現,整個公司的營收雖然高達100個億,但光物流成本就有6億多,最終整體利潤只有3億多。
高管不禁感嘆:“忙活了一年,全都在給物流公司打工?”
不論國際還是國內,企業物流成本的不斷攀升,整體數據都已開始大幅吞噬企業利潤。
如果沒有科學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來應對,即使生意不斷做大,未來利潤還是可能會持續被物流成本侵蝕,最終發現白忙一場。
物流之痛TOP2:總在被動響應外部變化,成本持續飆升
2021年9月亞馬遜電商封號事件涉及約1000家企業,5萬多個賬號,預估損失超過千億元,其中電商賬戶被凍結金額從數千萬美元至數億美元不等。
理由是商家的違規操作,包括“操縱評論”、“刷單”和“違規賬號關聯”等。
即使允許營業的那些跨境電商,也被亞馬遜各種倉儲新規牽著鼻子繞得團團轉,當規則發生變化時,這些商家只會被動響應。
比如入庫限制后,商家不得不在亞馬遜倉庫附近自找資源、被動建新倉,如果牽涉到美西、美東不同區域,運作難度變得無比復雜,同時管理難度巨大。
這些跨境電商無一不被搞得焦頭爛額,叫苦連天,物流成本高到逆天,原本可觀的利潤被各種應對新規的不利策略吞噬。
很多的企業對物流管理的認知還存在較多偏差,他們更多的認為物流管理是一個支撐部門。
客戶需求永遠是多變的,這種被動管理的態度,就會導致后期業務發生增長時,業務模式和供應商合作的策略、物流運輸路徑、倉庫設計都會出現物流反應不夠快的重大問題。
而物流反應遲鈍,可能會直接帶來成本飆升、交付延期,最重要的是客戶的投訴還會劇增。
物流之痛TOP3:賬面貨物和實際貨物不一致,成本浪費嚴重
很多企業一到年底,財務打開物流這一塊的數字就頭疼,存貨和實物管理極差,庫存準確率低,賬面和實物數據不符,帶給企業的直接后果就是資產流失。
這種悄無聲息的資產流失,最終都是成本損失。每年年終盤點,財務數據打開來看,資產損失中的存貨損失成了企業利潤的一大窟窿。
這類庫存賬實不符的現象,不僅引發成本損失、利潤損失,還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根因往往都在于企業自己對于物流管理的疏忽,如內部存貨管理混亂、規則不清晰、缺乏全流程視角等。
很多企業都苦于此,有些企業可能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但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善。
同一物流現象,
段到段和端到端的巨大差異
很多企業都出現了“看起來采購單價降了很多,但實際對企業的利潤貢獻度不高”的情況。
段到段現象:
標桿企業最初的物流管理僅僅是聚焦在內部的物流操作、物流單價的下降目標,“從工廠— 香港 — 港口 — 當地倉庫 — 客戶倉庫”,按一段一段運輸來計算采購單價,表面上看每一段的單價都在下降,實際上這種下降比例是空的。
因為每段運輸發生的一系列實際成本,遠高于單價,貨物流轉、交接、裝卸都是分段跟不同的物流商交接,導致裝卸費用、倉儲費用、存貨成本、貨物破損和物流等待浪費都在增加。
段到段物流,過程不可把控,貨物追溯困難,客戶投訴還特別高。
端到端成本管理:
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變化,標桿企業發現涉及到運輸路徑、倉庫網點、物流模式、信息系統建設、設備工具采購等都需要提前規劃,才能確保各環節運作高效順暢。
采購開始關注整體總成本的下降,貫穿供應鏈全流程與端到端各環節。物流之外,采購、生產、計劃、銷售都有緊密聯系與協同。
物流管理就在一個區域內,由一家供應商提供整體技術方案,解決工廠— 香港 — 港口 — 當地倉庫 — 客戶倉庫,從頭到尾負責到底,通過培育這家合作伙伴,從而穩固整個區域物流管理。
由此帶來的好處有界面清晰可視、貨物充分聚量,更重要的是整體成本下降了許多。
供應商掌握了更多主動性,他們更愿意在這一區域深耕,合作伙伴之間的合作周期拉長,服務質量得到保障,綜合成本實現最優。
端到端成本管理,比段到段模式,肉眼可見的效益更佳。
標桿企業的3大經驗分享
標桿企業的物流成本率每年可降10%,是企業第三大利潤源泉。
我們將總結TOP3標桿經驗分享給大家:
1、主動規劃:主動規劃整體設計,提前思考供應商發貨模式,提前設計業務規劃。
2、整體協同:影響物流成本高低的因素,源頭在于周邊協同。上下游協同、包裝材料標準化、訂單拉通與整合。
3、有效執行:提升倉儲和發貨環節,團隊物流作業管理能力和IT系統支撐。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喬諾首席專家團隊
【相關專題】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培訓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