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很多企業都在講干部末位淘汰。但現實的情況卻是,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實踐成功。很多人對干部末位淘汰的理解,容易僅僅停留在10%這個數字上,簡單地認為,選出10%表現不佳的人換掉,就是末位淘汰了。
實際上,無論是從末位淘汰的底層邏輯、導向要求、淘汰標準還是淘汰后的處理,都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在干部管理領域,華為一直是國內企業中的佼佼者,其成熟的管理體系,也成為眾多企業學習的對象。
為什么要做干部末位淘汰?
末位淘汰一詞,最早來自于GE公司前CEO——杰克 · 韋爾奇,他在GE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度。
在他的領導下,通用電氣的年營業額從上任前的250億美元成長到1400億美元,公司市值從120億美元增至4100億美元,使通用電氣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在進行干部末位淘汰之前,我們必須要想清楚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做末位淘汰,出發點是什么?即所謂的“底層邏輯”,底層邏輯決定上層建筑。
就干部末位淘汰而言,很多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干部管理方面的短板就逐漸凸顯了:
很多企業缺少干部能上能下的機制,導致一部分干部認為,自己端著的是個“鐵飯碗”,沒有危機意識;
部分干部在企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到達一定職位高度,或個人財富有了飛躍之后,奮斗意識和血性逐步下降,甚至開始“躺平”,靠著過往的經驗吃起了老本;
部分干部的能力無法勝任崗位,但是企業又沒有制度和勇氣將他拿下,長此以往,最終導致“業務塌陷”;
對干部最大的激勵是給予機會,但由于干部隊伍的板結,中基層的干部以及下一代的人才長期看不到機會,極易造成骨干人才的流失。
這個階段,就需要企業有清晰且落地的干部管理方案,從人性的本質出發,根本上解決問題。
干部管理體系中的各類管理手段,從根本上說,都可以歸結到“想得到”和“怕失去”兩個方面——
“想得到”:通過績效激勵的牽引激發干部,從而獲得內驅力;
“怕失去”:干部末位淘汰,就是通過抓住干部“怕失去”的心理,從而產生危機感,激發血性,保持長期努力奮斗。
因此,基于上述的干部問題,除了績效激勵的牽引外,還可以通過干部末位淘汰的機制,在公司內部,形成一種干部不進則退的氛圍,讓干部時刻保持奮斗的動力。
干部末位淘汰要導向什么?
任何一項管理制度,導向都非常重要,因為導向決定了我們前進的方向。那么做干部末位淘汰,我們要導向什么?向什么方向牽引和前進呢?
干部的末位淘汰(華為稱為干部不合格調整),是華為干部管理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對激發干部血性、激發組織活力、優化干部隊伍起到了重要作用。
來看看華為的導向是什么——
1、干部不是終身制:一定要形成不進則退的干部導向,把確有作為的人放在崗位上來,不管他的資歷深淺;不稱職者堅決淘汰,不管職位多高;
2、看當前不看歷史:歷史的輝煌已經在歷史中給予了獎勵,不能掩蓋當前的不勝任,更不能功過相抵;
3、燒不死的鳥是鳳凰,從泥坑里爬出的是圣人:被調整的干部要調整好心態,振作起來,在后續的崗位重新做出成績之后,可以適時繼續任用。
可以看出,華為干部末位淘汰的導向非常清晰,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不進則退,功過不相抵,重回將軍之路。
結合導向來制定具體政策,并向下宣貫到落地執行,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干部末位淘汰的核心要點
想要做好切實有效的干部末位淘汰制度,關鍵是要回答清楚三個核心問題:
1、什么樣的干部應該被淘汰?
2、淘汰之后怎么補充新干部?
3、被淘汰的干部應該如何處理?
什么樣的干部應該被淘汰?
要做干部末位淘汰,首先應該明確淘汰的標準。有些人將干部淘汰理解為,淘汰績效不好的就可以了,這其實是片面的。
實際上,干部末位淘汰應該分為兩大類:不合格調整和履責結果排名末位。
不合格調整:顧名思義,因工作表現不合格而被調整,如出現了重大違規,觸犯紅線,不能夠勝任崗位要求,業績結果差等。
履責結果排名末位:除了“不合格調整”的干部外,其他干部應屬于“基本勝任”范疇。但基本勝任是不夠的,因此這部分干部也要進行排名,排名靠后的按比例進行淘汰。
淘汰之后如何補充新干部?
很多企業不敢淘汰干部的顧慮之一,就是認為自身“板凳深度”不夠,補人困難。也不知道怎么選拔合適的人選,擔心選上來的人還不如前任。所以即使對明顯不合格的干部,也不敢堅決淘汰。
這個問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企業人才梯隊的建設不足,人才厚度不夠;二是企業雖然有人才,但老板卻沒有看到他們的途徑。
針對這兩方面原因,干部末位淘汰需要和干部管理的另外兩大措施聯動:人才梯隊建設以及干部繼任計劃(TSP)。
人才梯隊建設,是通過對高潛人才的培養機制,讓優秀的人才涌現出來,并對他們進行考驗鍛煉,讓他們獲得成長。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進行篩選,從長遠解決了企業人才短缺的問題,做到“考驗一代,涌現一代”。
干部繼任計劃(TSP)通過“四點一線”(業務戰略、對組織/人才的需求、崗位要求、人才梯隊)的理念,給每一個崗位構建清晰的崗位畫像,明確崗位各層級候選人(Ready-now即刻可上崗 / One-job-away 差某一個能力或經驗 / Two-job-away 差兩個能力或經驗)的要求,讓每個崗位能夠清晰明確地找到自己的繼任,從而解決企業看不到人,不會選人的問題,真正做到“使用一代,選拔一代”。
被淘汰的干部應該如何處理?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容易被忽略。很多企業想當然地認為,被換下來的干部,要么直接離開公司,要么降級換個崗位繼續當干部,這其實都是不太合適的。
因為有的干部也許不適合當干部,但卻能當一個好專家;也許有的干部具備潛力,只是在當前節點栽了一個跟頭,日后還能爬起來。
所以直接離開或降級換崗,一方面容易造成人才的浪費或錯位,另一方面,也非常容易產生內部沖突,導致矛盾升級。
根據大量的案例來看,被調整的干部都是曾經成功過,但在當前跌落了谷底,情緒低落,有負能量,甚至跟原部門有矛盾,對未來很迷茫。所以,首先要理解他們的心態,再針對這些情況,做出針對性的處理。
華為是怎么做的呢?
華為成立了名為“干部資源池”的組織,有一整套專門針對淘汰干部的完整的機制,包括淘汰處理-學習培訓-崗位分配-考核檢驗,保證干部能夠轉換心態,接受學習和重新挑選。
淘汰處理階段:這個階段,要求做出淘汰決策的部門,要和被淘汰干部有清晰的溝通,淘汰的理由要充分具體。同時,公司還會明確針對不同情況,決策是否要降級降薪的處理規定。
學習階段:通過核心價值觀、精氣神、自我認知等方面的學習內容,幫助干部轉化心態,消除負能量,面向未來。
崗位分配階段:結合公司的干部管理導向,和個人經驗背景,重新安排崗位,很多干部又重新回到了專家崗位,繼續沉淀。
檢驗階段:對干部在新崗位的工作進行跟蹤評價,檢驗是否能夠勝任。
公司培養一批干部是很不容易的,相信這批干部當初能被選為干部,都具備了比普通員工突出的能力和潛力。所以才更要通過完善的流程機制,對這些干部進行轉化、識別和篩選,去除平庸,保留人才。
很多企業在執行末位淘汰的時候,看似大張旗鼓,到了實操的階段,則出現各部門卻發現不知道該淘汰誰、公司只要求淘汰卻沒有對應的繼任計劃等機制補充干部、干部被淘汰后處理不好導致矛盾沖突等情況。
這會讓主管有后顧之憂而不敢淘汰,成為阻礙干部末位淘汰落地的重要因素,最終導致無法落地或者大打折扣。
因此,必須要解決好上述三個核心問題。當然,非常關鍵的前提是,企業內部需要先統一思想,高層思想要一致且堅定,思想統一了,才能有效地行動。
商業成功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才的問題,人才的問題核心是干部的問題。
當企業增長遇到問題的時候,需要堅定地進行干部末位淘汰來激活組織,讓敢戰善戰的干部帶領組織重回增長道路;
當企業高增長的時候,更需要進行末位淘汰,來保證干部隊伍不要在增長中膨脹,喪失了血性和危機感,保證基業長青。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 辜舸帆,喬諾組織活力產品線高級項目總監
【相關文章】組織活力的三把刀之“大棒”——末位淘汰
【相關課程】向華為學習:激活組織的績效與激勵機制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