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響人才戰略目標實現的諸多因素中,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十分為重要。社會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與不同階段的經濟及生產水平密切相關,尤其是高技術經濟社會的特點,要求必須大力發展教育,努力培養造就更多的新一代跨世紀科技人才。為了實現生產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而且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加強科學管理,盡快提升促進人才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人才戰略是國民經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的實現程度與諸多因素有關,其中尤以社會經濟因素影響最為重要。全社會人才資源的構成和發展與各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水平關系密切,并且表現出一定的時代特征。低技術經濟結構社會,由于粗放式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各產業領域的科學技術含量比較低,難以在全社會形成對人才的熱望和渴求,再加上受到傳統思想觀念和物質條件的限制,以致于知識貶值和腦體倒掛等不合理的現象屢屢產生,從而造成全社會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無法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產業發展的要求。
當人類社會逐漸進入高技術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隨著生產力的持續快速發展,促使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人才的價值作用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其對社會進步的貢獻及其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關鍵作用越來越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由于各產業部門的集約化生產程度不斷提高,使得各類產業所包含的科技成份的比重明顯加大,在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部門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全社會的勞動力層次結構也在發生著顯著變化,各產業部門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逐漸從簡單勞動型向復雜勞動型發展,高層次和高素質的勞動力規模持續增長,從而為刺激人才資源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由于社會人力資源結構的變化,使得全社會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由此為科學技術的“再生產”打下了牢固基礎。
高技術經濟所具有的社會革命功能,使其能夠以強大的力量影響和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和不同領域,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科學和社會的發展也越來越通過技術和產業的橋梁,形成科學—技術—產業—社會結構鏈,人才是保證該結構鏈維持良性循環的重要因素。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都將經濟發展的重點集中到技術和知識密集的產業部門,并以大批高科技項目帶動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而支撐發達國家高技術經濟的有力后盾正是他們的人才戰略。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至今,引進人才獲得的利益累計已達到一千億美元以上,而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卻多達數十萬之眾。為了進一步吸引國外人才,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推行新移民法,著力強化人才優先色彩,不斷提升國際人才競爭的力度。
人才是支撐高技術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相較于傳統產業經濟的顯著不同之處在于高技術經濟需要人才介入的程度非常高,高技術產品中凝結的高附加值飽含著高比例的人才智力價值。因此在制定高技術經濟戰略時,人才總是被擺在優先的位置。一般地,社會人才資源的豐度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正比關系。經濟要求人才不斷發展,人才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科學越發達,現代生產力的每一要素所包含的物化了的人才智力成份就越高。
從社會觀點來看,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資源的最終效益,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受到經濟系統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影響。科學與經濟的“接口”是技術成果的商品化,而科技成果的轉化必須依靠人才智力的高度參與。在高技術經濟環境下,產業部門對新技術的吸收和開發能力大大加強,因此技術成果具有強大的買方市場潛力,由此極大地激發了科技人員的創造熱情。科學技術的產業化及其所帶來的高效益,使得人才價值不斷得到充分體現,從而成為促進科技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催化劑。
高技術經濟的發展促使產業部門對人才需求的急劇增加,但是人才的數量及質量卻與社會受過高等教育人口的多少有關,而教育事業的發展又是與經濟因素緊密相聯的。客觀上,大規模的時代型人才往往產出于社會的需求之后,因此政府決策部門為了克服實際中存在的人才產出的滯后性,在制定人才發展戰略時十分注重和強調超前意識,要求社會教育系統在人才的培養方面跟上或超前于社會經濟前進的步伐。
教育事業的發達程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力資源十分豐富,但是人才資源明顯不足,遠遠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戰略時,必須高度重視人才問題,要把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作為全國全民的一件大事來抓。只有借助于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才能為整個社會的人才資源發展提供強大的后備支援,為我國經濟的快速騰飛打下牢固基礎。
在高技術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教育事業和智力開發越來越成為頭等重要的事情。高技術經濟要求加強有利于提升技術進步后續發展能力的各類教育設施及公共事業,這就要求全社會必須加大教育投資和人才資源開發投入,以保證全民都擁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力爭人人都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知識水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現代科技發展的速度已遠遠超出個人知識和能力提升的速度,由此對全社會的專業教育、繼續教育、終生教育等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更高要求,從而形成不斷激勵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
高技術經濟對科學發展形成的激勵作用,必然導致更多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發展,從而使得相應的人才結構和類型變得越來越復雜,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新興學科的不斷產生,必然引起知識結構不斷地發生變化,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科技知識利用的時間尺度趨向于縮短,進而促使教育系統的超前行為日益加大,人才產出的頻率加快,從而為加速培養和造就新一代跨世紀科技人才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環境。
由于高技術經濟加快社會生產從外延向內涵發展,因此導致各產業部門的分工結構更加嚴密,不但要求對生產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更合理的配置,而且要求更高度的社會協調和更充分地發揮人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這些都對人才的科學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人才管理工作在研究和解決面臨的新課題過程中不斷發展,并不斷提升人才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科技人才的智力勞動已遠非個人的自由學術活動,環境因素已經成為智力產出效率的重要條件。由于我國科技人才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人才市場發育尚不健全,市場調節人才資源配置的功能還不夠強,所以這些都成為影響人才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從現實情況來說,目前并不是對人才的重視不夠,而是未能真正建立起大面積調動人才積極性的有利環境,其中關鍵的問題是科技人才管理體制不合理,人才管理工作者數量不足,而且素質偏低。為了加速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盡快建立和完善科學的人才管理制度,努力加強人才管理工作者隊伍建設,努力從多方面為人才發展提供和諧環境,使“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管理科學的是否成熟,已經成為衡量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管理科學作為現代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普遍受到各個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一個國家的人才資源數量、質量和結構等只是一種潛在能力,若要使之真正轉變為現實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尚需要一定的管理環境,除了需要加強人才管理制度科學化的軟環境建設外,還需要加強人才管理手段的電子化和信息化等硬環境建設。反之,在重視和做好硬技術和硬環境建設的同時,同樣需要重視形成良好的軟環境,惟此才能確保管理科學的發展能夠更好地跟上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作者:袁兆億,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新興交叉學科研究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專家組專家、廣東省管理創新和發展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才研究會人才學專委會副會長。研究領域:管理創新工程、人才發展戰略。
【相關文章】
·人才激活方案設計之內部競爭機制建設
·企業進行人才盤點的方法
·各地人才儲備計劃與人才補貼政策匯總
·人才只有兩個方向:“人財”或“人裁”
·人才盤點之360度評估
·HR困境:人才測評不配合、人才培養沒效果?
·疫情之下——做好人才盤點 推動全面人才管理
·我們的彷徨:如何引進和培養國際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