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許多從疫情時代走出來的企業,并沒有過上想象中的好日子。
受全球高通脹背景的影響,消費恢復遲緩,CPI面臨上漲壓力,直接導致企業的用工用料成本增加,企業的利潤下降,盈利壓力劇增。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1-2月,全國工業利潤平均同比下滑22.9%。長江三角洲一帶,浙江工業利潤同比下滑48%,江蘇工業利潤同比下滑25.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大多數企業已經將降本增效設為2023年TOP3的戰略級任務。
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市場對價格比以往更加敏感。企業的部分產品失去了原有的競爭力,對手拋出了我們難以想象的價格,但我們的成本卻總降不下來。
如何走出降本誤區?從以下三個方向,找到盈利關鍵:企業容易陷入的三大降本誤區;三大誤區背后的根因;打開源頭,解決降本難題。
接下來,我們試著就這三個方向,逐一深入探討。
01、降本的三大誤區
企業在成本管理的時候,普遍存在如下三大誤區。
誤區一:采購降本就行了,其他領域不需要
許多企業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購成本占到產品成本的60%~90%,采購成本直接影響了產品的定價及盈利,所以大多數企業往往會認為,采購是降本最直接的環節,應該把所有降本的工作都扛下來。
目前大多數企業也基本是這樣做的,降本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是采購的“一把手”,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企業的降本工作一年比一年難,經營壓力越來越大,行業內及企業間的內卷成為常態化。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
2023年3月上旬,我們與消費電子行業A公司溝通了降本情況。在市場份額和利潤血淋淋的數字面前,成本已然成為了該公司2023年的頭等大事。
但此時,他們正深陷降本的“泥潭”,主要承擔降本指標的是采購負責人,他與我們講了降本的三座大山:
1、大宗原材料的供應商是龐然大物,我們的采購規模在他們面前沒有議價能力,這塊基本降不動。
2、一些部件的供應商確實可以再壓一些價格,但是去年已經壓過了,他們的利潤也很薄,今年再壓,很擔心來料質量上可能出問題,不敢降。
3、我們產品成本結構物料占大頭,降本任務落地的大頭一直在我這里,去年被對手用價格搶了不少份額,今年降本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必須降。
誤區二:產品制造全靠代工,主抓采購降本
有些企業在發展早期,很多主營產品的制造都采用代工模式。
這會造成什么影響呢?
企業產品的方案設計均采用最好的原材料,對于代工廠的制造約束條件,制造工序及工藝不做打開分析,對外宣傳“做最好的產品,我們不一樣”。
企業單一的降本視角,導致自身在制造環節根本沒有議價空間,產品的咽喉被代工廠所把持,降本陷入困境。
舉個例子,在敏銳捕捉市場趨勢和成功的市場操盤后,B公司從創立短短6年里,到2022年,企業規模突破10億。但飛速增長業績的背后,占營收60%的產品由代工廠進行加工制造。
因此,B公司的成本顯著高于同樣模式的對手,在與供應商的議價談判上,被各種“合情合理”的原因所拒絕,成本難以達成目標。
喬諾成本專家向他們提出了幾個問題:
公司有沒有分析過自己產品在代工廠的成本結構?
公司有沒有了解過自己產品的生產工藝?
公司有沒有拆解過自己產品的生產工序?
公司有沒有分析過自己產品的生產效率?
什么樣的工藝、工序、訂單節奏可以降低供應商的生產成本呢?
企業可以不做生產,但不能不懂生產。令人遺憾的是,產品的生產制造環節,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黑箱”。
誤區三:產品質量過關即可,沒看到后端維護降本
有些企業產品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客戶都比較滿意。但在產品需要進行定期維護保養的時候,耗錢、耗時又耗力,給客戶帶來了非常不好的體驗。
在產品的生命周期內,企業既付出了額外的成本,還可能面對失去潛在客戶的風險。
某新能源細分行業龍頭C企業在早期也走過這樣的彎路。
在2019年之前,C企業一款主力產品的故障率高達近10%,經銷商返修后的二次銷售是常態現象。
同年,C企業開始整改,使退貨率降至1%以內,品牌和銷售方面有很大促進。但在2020年降本的壓力下,將產品進行優化后,故障率又增加,平均每臺設備增加質量成本近6元。
研發、采購兩個扛著降本任務的部門順利完成降本目標,但該產品年度的總成本和公司市場口碑卻傷痕累累。
在“段到段”的降本方式中,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
02、誤區背后的根因是什么?
對于這些企業在降本環節出現的主要三大誤區,背后的根因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
我們知道,國內的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引入IPD流程,特別是傳統的制造型企業,產品仍以“段到段”的方式開展降本——
采購部門處于價格采購階段,只追求單價最低;
制造部門無頂層設計,埋頭現場挖掘降本,缺少與上游研發的聯動;
售后部門常常因為客戶投訴,成為產品退貨的“背鍋俠”;
研發部門沉浸在新品開發中,在給周邊領域制造著新的業務挑戰。
所以,企業會出現采購主導降本從未跑贏通脹,制造埋頭降本從未跑贏同行,售后處理投訴從未得到認可,研發、采購、制造、物流、售后等各領域的割裂現象,從而導致企業整體組織績效不理想,產品在市場上無成本競爭力,陷入惡性循環。
如果我們能夠從端到端的視角開展降本,產生誤區的背后關鍵原因會更加清晰。
標桿企業認為,端到端流程是從客戶需求端出發,到滿足客戶需求端去,提供端到端服務。
因此,在研發環節,就要從產品維度出發分別考慮采購、制造、售后的需求,與其協同開展降本設計,所以產生三大誤區的關鍵根因是:
一、在研發環節,缺乏與采購領域的協同降本
采購是降本的主戰場。
研發要有機制地提前卷入采購開展成本管理流程,充分發揮采購在原材料供應商維度的資源管控和型號選型的支撐作用,提前構筑降本DNA和資源布局優勢。
二、在研發環節,缺乏與制造領域的協同降本
制造是降本的基石。
研發要理解制造的痛點,在產品早期規劃、設計時就卷入制造,對產品類型增加,模塊化設計,部件種類減少提前進行設計優化,從源頭解決制造難題。
三、在研發環節,忽略了產品生命周期內的維護降本
產品在研發環節,降本設計是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內的成本最優為前提。
對于產品在維護環節的成本付出,要從客戶的具體使用全場景開展設計降本,提升客戶的產品體驗,同時實現維護環節的成本最優。
03、研發,是降本的源頭
“解鈴還須系鈴人”,從研發源頭開展產品的設計降本,才是解決產品成本問題的關鍵,也是構筑產品成本競爭力的關鍵路徑。
我們知道,產品完成方案設計后,產品的80%以上的成本已經基本確定,因此在產品設計環節,我們要將產品成本相關的DFX特性,通過方案設計提前構筑出來。
DFX,即“Design for X”。
“Design”,是設計,“X”代表的是產品生命周期,或者其中的某一個環節,比如采購、制造、供應、安裝、維護、回收、安全、生產等。
“Design for X”,可以簡單理解成,面向產品生命周期的設計。
此處,我們重點圍繞如上誤區中,產品的可采購性、可制造性、可維護性的三個主要DFX特性的設計降本展開討論。
一、在產品研發環節,關注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可采購性
在產品研發早期,由于其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購品種多、數量少的特性,應該重視對企業可采購性設計策略的研究,以“采購引導設計”的思路來優化企業的采購過程,通過“設計采購一體化”,實現企業降低研發費用和生產成本提供有效的保障。
針對海量產品可采購性的成本設計策略,涉及到分析原材料及零部件的規格、性能、價格,確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付款條件、交期、供貨能力和技術支持服務等各個方面,既需要采購部門與研發部門的協同,也需要原材料及零部件供應商的全力支持。
因此,產品的采購降本能力是研發與采購共同構筑出來的。
二、在產品研發環節,關注工廠制造環節的可制造性
在產品早期規劃、設計時,研發就要與制造部門的質量、工程、技術人員開展可制造性的聯合研究,基于產品的加工工序及加工工藝進行設計,同時為產品的工藝路線升級做好預埋,實現產品上量后,達成生產效率及人均產能效率最優。
研發協同制造開展可制造性設計,是制造環節突破現場改進的關鍵。
因此,產品的制造降本能力是研發與制造共同構筑出來的。
三、在產品研發環節,關注產品在生命周期中的可維護性
產品的維護性定義為:在時間和資源都寬裕的情況下,將其維持在或恢復至指定使用環境下。可維護性對產品使用、停用、維護成本和安全產生了直接影響,維護成本直接決定了產品的盈虧。
因此,產品在研發環節,一定要在產品在生命周期內的使用場景里,提前做好產品應用條件約束及預防性功能設計,在給客戶帶來最優體驗和價值的情況下,產品的維護成本做到最優,需要研發在功能、成本和可靠性之間尋找平衡點。
所以,產品的維護環節降本能力是研發與售后共同構筑出來的。
成本,是設計出來的。
產品的降本能力是通過研發與采購、制造、售后等各領域的協同,在產品研發前端構筑出來的。
因此,從研發源頭入手,是解決當下產品降本難題的不二法門。
企業的研發組織應樹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成本管理的意識,建立端到端的成本管理視角,才能將企業產品成本競爭力構筑落到實處,跑贏競爭對手,立于不敗之地。
來源:喬諾之聲;觀點:喬諾成本專家團隊
【相關文章】
·降本目標怎么設定、誰來承接、如何實現?
·產品開發中的成本管理
·犧牲質量的降本是最高成本
·達成全年降本目標,還有機會嗎?
·走出意識誤區,“以練為戰”打贏降本攻堅戰
·降本是各部門統一協作的戰役
·原材料全面上漲還要降本嗎?
·如何做到端到端降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