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產業也進入存量競爭的淘汰賽,更接近戰爭的你死我活的殘酷本質。越來越多的企業會發現“跑馬圈地”式的管理方法不好用了。
一方面新的市場機會越來越少,必須“慢”下來,苦煉內功;另外一方面,人力資源的供應短缺,95后、00后們,越來越有個性,也越來越不好管。
那怎樣才能為企業建立起合格的“人才梯隊”呢?軍隊中的“參謀系統”或可以參考。
抗戰之前,曾經先后有過兩所有名的軍校,一個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從1912年到1923年,另一所就是名氣更強的黃埔軍校,創辦于1924年。
“黃埔生”名氣響,但實際上,早期的黃埔就是一個不太規范的速成培訓班,前幾期培訓幾個月就上戰場了,是國軍下層軍官的主要來源;而保定學校學制二年,師資大多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武器先進,且擇優錄取,甚至還有中小學部,畢業生的軍事素質高多了,很適合作為參謀人才,積累幾年資歷后,有望晉升為高級將領。
抗戰前的高級軍官中,總司令級的都是保定生,軍和師一級的,保定生與黃埔生的比例是三比一,可到了抗戰后期,軍和師這一級,黃埔生的數量已遠高于保定生。
為什么國軍的軍、師一級的高級將領和參謀人才減員如此嚴重呢?原因在于抗戰初期,蔣介石壓上了他全部嫡系底牌,包括德國顧問為他培訓的一萬多基層軍官,大部分都具備參謀的能力,結果大部分都犧牲了。
士兵犧牲可以短期內再征募,但參謀人員需要一兩年的時間培養的,戰爭時期,哪里有時間培訓?這造成了國軍的參謀人才長期在中層斷檔。
基層軍官憑軍功被快速提拔,這在古代沒有問題,因為古代戰爭指揮比較粗糙,更依賴于戰場上的應變能力。但在現在戰爭中,高級軍官在指揮中,非常依賴參謀長“戰略轉化為戰術”的能力。
結果是高級軍官,強于實戰經驗,弱于軍事理論素養,抗戰后期,能認識字的就是參謀長了,很多高級軍官身邊都找不到一個能看得懂地圖的人,普遍存在瞎指揮的問題。
而戰術的精細化都是要落在地圖上的,比如說命令是穿插切割,結果你到地圖上一看,兩個目標之間隔了一個大山,只能繞過去,這就需要參謀長根據具體的地形,把這些策略落實下去。
所以,參謀系統除了作戰之外,還承擔了“人才梯隊”的作用,可以說,從中下級軍官成長為一個高級指揮官,參謀長或參謀干事是一個從決策到執行的很好的過渡,既要擅長戰術安排,又能直接接觸高層的戰略決策過程。
相比而言,八路軍這邊,軍官減員現象并不嚴重,還大大發展了參謀系統,我們開國的十大元帥中,當過參謀長的就有四位。
參謀系統“人才梯隊”與現代企業的關系
那么,參謀系統“人才梯隊”的作用,跟現代企業管理有什么關系呢?
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后得出的一個結論,他認為企業或各種組織,由于習慣于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 ,因而雇員總是趨向于被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即彼得定理。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這與軍隊參謀系統失調導致“人才梯隊”出現問題是一樣的。
當然,這并不是讓基層員工直接做決策,而是承擔一些“任務分解”的工作。
所謂“任務分解”是把上一層的戰略分解為一個個可執行的任務,但不能丟失戰略信息。
工作任務的每一層下達,都涉及“任務分解”。舉一個上一篇中提到的例子,“分銷渠道向四五線城市下沉”,這是一個戰略大方向,第一層分解到營銷部門后,就變成一系列任務,其中有一條“尋找新的適合低線城市的經銷商”。
再往下分解:建立合理的經銷商招商標準、招商流程;再往下分解:經銷商的人員招聘、培訓計劃,協調要求,管理模式,考核標準,等等。戰略與執行的脫節,后果很嚴重。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常常隱藏自己的戰略意圖,像參謀長一樣布置具體的戰術任務,但,事實上,在真實的戰爭中,如果戰略意圖被隱藏的話,那么下屬各軍隊之間就完全無法配合。
之所以大家不覺得諸葛亮的做法有問題,是因為我們下意識地認為,下層士兵與軍官要勇敢,別管什么戰術戰略,只管往前沖為國捐軀,就大概率能打贏仗。
可問題在于,如果下層軍官長期不能接觸高層的戰略意圖,你就永遠無法找到那個可以當將軍的小兵。
很多人可能想問:這種能力是怎么來的呢?
過去在軍隊中,參謀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軍令系統,實行垂直管理,也就是連隊以下的參謀干事都受參謀部節制,這樣的設置,主觀上可以保證高層的戰略意圖,能夠在基層得到執行,客觀上培養了基層參謀人員的戰略意識。
很多人可能要問,既然你把這個“參謀系統”說得那么神,可現在的企業沒有它,不是一樣出現了很多管理卓越的企業?是的,可過去可行,不代表未來同樣可行。
為什么現代企業也需要一個參謀系統
競爭格局的變化
過去的十幾年,企業管理非常強調員工的激勵,這是一種大環境下的最優選擇。過去的十幾年,是經濟高速發展創業機會不斷涌現的十幾年,也是享受人口紅利的十幾年,一方面有市場,一方面又有充足的人人力資源供應,管理的核心就是把這兩者進行匹配。
此外,在業務高速進化和人力資源高速流動中,“彼得定理”會暫時失效,因為職位的空缺大量外部招聘,面試考核的重點就變成“是否符合職位要求”,而不會被“現在的工作很稱職”所影響。
最適合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各種因素導致過去的企業管理不需要“參謀”。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產業也進入存量競爭的淘汰賽,更接近戰爭的你死我活的殘酷本質。越來越多的企業會發現“跑馬圈地”式的管理方法不好用了。一方面新的市場機會越來越少,必須“慢”下來,苦煉內功;另外一方面,人力資源的供應短缺,95后、00后們,越來越有個性,也越來越不好管。
我們過去強調公司文化,強調員工激勵,實際上是在做管理簡化,如果鞋子不合腳,就找更適合的鞋子,所以一家公司的員工就像一個人所有的鞋子,都是一個尺碼。但現在,鞋子就那些,大部分都不合腳,而且拒絕“改變”,你怎么辦?
套用戰爭術語,以前是用最精銳的部隊,以最快的速度搶占無人高地;而現在是殘酷的陣地戰,大部分士兵一心想著別白白送死。這種競爭格局的變化,帶來的是管理理念的變化。
有管理彈性的企業
把尋找潛力員工的要求“制度化”,可能只是未來管理變革的一個小片斷。
管理大師德魯克成名的美國的五十年代,跟現在的中國非常相似,市場機會多,又有嬰兒潮帶來的充足的人力資源,所以他的管理體系當中,人是占據主導地位的,需要激勵,需要企業文化去給大家統一思想。
而到了今天,達里奧寫《原則》的時代,管理變成了工程學,變成幾百條原則,完全是以制度為本,認為員工不需要激勵,應該自己找到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則。
所以,與其苦苦追問“如何讓95后、00后服從996”,不如想一想更現實的問題,如何讓管理適應他們的個性。
在上半篇中,我講到參謀在軍隊起源的原因:讓聰明而懶惰的人、聰明而勤勞的人、笨而勤勞的人,各司其責。
有些好士兵永遠成不了將軍,有些不合格的士兵,反而是個“帥才”,想要適應人的多樣性,我們就需要有類似“參謀系統”這樣更復雜更有彈性的管理制度去適應變化。
過去,能夠找到一群同樣優秀的人,奔著同一個目標,就是一家優秀的公司。但未來,能夠讓一群人生訴求不一,水平各有高低,能力結構迥異的人,在一個彈性極強的管理制度下,共同實現企業的目標,才能成為一家活下去的公司。
來源:人神共奮微信公眾號;作者:人神共奮,財經專欄作家,虎嗅網2019年度十佳作者
【相關課程】